新生儿处于2D~4D的远视屈光状态,6个月是远视度数达最大值。以后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眼球随之增长,眼轴变长,角膜曲率变大,角膜趋于扁平,晶状体的凸度也逐渐变小,屈光力也随着各解剖部位的发育相应下降,屈光状态也趋于正视。部分婴儿受遗传及后天因素的影响,其屈光状态的发展和眼球各解剖部位的发育不成比例,而发育成为不同程度的近视或远视。婴儿期散光的发生率,一般认为较成人高,随生长发育散光发生率开始下降。
由于小儿大多为远视,在生理范围之内的远视量是不需要进行矫正的。但是如小儿出现明显的远视力与近视力下降,有视疲劳症状,或者伴有内斜视等则都需要进行矫正。
很多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儿童视觉不断发育,从远视进入正视,慢慢向近视发展。近视眼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父母有近视,小儿近视发生的概率也增高,与种族也有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华人的近视发病率也是最高的。
2、发育因素 婴幼儿时期眼球较小,常为生理性远视,随年龄增长,眼球各屈光成分协调生长,逐步达到正视,若眼轴过度发育将导致近视眼的形成。
3、外因:近视眼动物模型揭示近视的形成可能的环境因素有:
(1)形觉剥夺,如各种因素影响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呈像质量,易造成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2)透镜诱导学说,不恰当的镜片配戴会使眼球向从诱导的方向发展。
(3)空间限制,如长时间阅读距离过近等。
(4)其他因素:包括调节功能的紊乱、营养不均衡等因素。
近视的孩子可表现为远视力降低,而近视力正常,经常用眼的近视眼者可出现畏光、眼干、异物感等,易出现外隐斜或外斜视,眼球前后径变长,还可有眼底改变。
对于疑为近视的儿童,应该首先到医院作很好的检查。可用睫状肌麻痹剂如1%阿托品及0、5%托品卡胺或雾视疗法,以松弛睫状肌。对于验光确诊的真性近视眼应及时进行矫正。目前矫正近视眼的方法主要为配戴眼镜。选择适当的凹透镜,使其后焦点距离刚好与眼的远点距离一致,即平行光线被凹透镜分散后,焦点后移,正好落在视网膜黄斑上。
角膜接触镜与框架眼镜相比,接触镜无棱镜效应,对成像的大小影响较小,视野较大,而且不影响外观,特别适用于高度近视、屈光参差较大者。
现在也有不少的近视儿童采用配戴过夜的接触镜以达到白天不需要戴镜,同时希望能延缓近视发展的目的,这种方式就是我们平时经常称的“OK镜”术。采用这种方式治疗的儿童,必须到医院接受检查,进行正确的验配指导和随访,才能保证即达到治疗效果,又保证眼部健康的目的。
近视一旦发生是无法逆转的,所以重在预防,我们的建议是:
1、减少持续用眼时间:连续近距离用眼、使用电脑时间不应太长,用眼1小时后应休息10分钟左右并看远,使调节松弛。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眼与读物距离保持25~30cm左右。
2、改善阅读环境:教室要宽敞明亮,灯光分布要科学合理,桌椅高度要适宜,书本纸张不应有反光等。
3、提供全面的营养。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做到劳逸结合。
散光则是另一种屈光不正,散光大多数是由于角膜先天性异态变化所致,还可能存在晶状体散光。所以很多情况下,散光是与生俱来,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变化很少。有散光的儿童可表现为视力减退,容易视疲劳,较轻度散光眼患者为了提高视力,往往利用改变调节、眯眼、斜颈等方法进行自我矫正,持续的调节紧张和努力易引起视疲劳。 轻度散光,如果无视疲劳和视力下降,不需矫正;反之,如果出现任何一种症状,虽然散光度数轻,也应使用柱镜矫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