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脉介入性治疗术后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但发生后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不良后果。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受体与GPⅡb/Ⅲa复合物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栓作用。我院近年来,联合应用国产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欣维宁)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病人体重计算静脉推注剂量和滴注速率。临床中的病人除有禁忌症外,均同时合用了阿司匹林,波立维,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塞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与肝素联用由静脉输注,起始30分钟滴注速率为0.4μg/kg/min,起始输注量完成后,继续以0.1μg/kg/min的速率维持滴注。在验证疗效的研究中,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欣维宁)与肝素联用滴注一般至少持续48小时,并可达108小时。在血管造影术期间可持续滴注,并在血管成形术后持续滴注12-24小时。严重肾功能不全病人: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肌肝清除率小于30ml/min),本品的剂量应减少50%。其他病人:对于老年病人或女性病人不推荐调整剂量。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首选急诊PCI,支架内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后,在充分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治疗下,血栓的发生率约为1-1.5%左右。PCI术后的血栓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支架与血管壁贴合不完全、支架表面与涂层物质的特性、病人的高凝状态、不稳定性斑块、病变长等因素,同时与血小板的活性密切相关,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
血小板激活、粘附和聚集是斑块破裂表面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性起始步骤,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即不稳定心绞痛及心梗以及冠脉血管成形术后心脏缺血性并发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学问题。盐酸替罗非班为一种新型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是目前作用最快,选择性最高的血小板抑制剂,它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IIb/IIIa受体的结合,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对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停止输注后30-90分钟内血小板止血功能恢复正常,这表明盐酸替罗非班对血小板无直接的长期作用,所以安全性高,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少。在目前临床应用中我们需不断的积累经验,能有效的预防急诊PCI术中及术后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减少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