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这是歌曲《我的祖国》中的两句词。它歌颂了母亲河的源远流长,描绘了大河两岸的秀丽风光。
大自然壮观多彩,其实人的大脑深处也有一条弯弯曲曲、跌宕起伏的“天河”,它似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绕过千山万壑,滋润神经细胞。只是它日夜流淌的不是山间泉水,而是富有多种功能、含有多种物质的脑脊液。脑脊液似水非水而胜似水,由脑脊液流注的“河流”,它所灌注的“湖泊”、“沟壑”水网,医学解剖生理学上称为脑脊液循环系统。
我们脑内这条长河,也像长江一样有个源头。这个源头就在大脑正中纵深地带的两个侧脑室内的脉络丛中。它分分秒秒分泌出清澈晶莹的脑脊液,犹如一穴小山泉,悄悄沁出,积少成多,聚于两个侧脑室内,成了脑内永不干涸的最大的“内陆湖”。
侧脑室的脑脊液通过室间孔流入一个狭长如赤豆的第三脑室,浇灌着这里的“崇山峻岭”。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流入险要细长约2厘米长度的“三峡”地段――中脑导水管,真是“蜀江春水拍山流”。这个险隘地段,是个多灾的瓶颈。它最大的危险,是经常由于炎症、外伤、出血和邻近的肿瘤等,造成这个狭窄管道极易堵塞,形成上游“洪水”泛滥,积水成灾。这就是医学上诊断为“阻塞性脑积水”的由来。
阻塞性脑积水为脑积水中最多见的一类,常发生于婴幼儿。表现为头形扩大、前囟难闭、发育欠佳、智力迟滞;CT片见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等,为最典型的症状及体征。此时只有用大禹治水的方法,采取疏通分流,才能缓解上游的灾情。当今最有效的手术,要算开一条人工河,将“脑水腹调”,让积蓄的水通过管道流入“腹腔大海”。医学上称为脑室――腹腔分流术。亦有在脑内窥镜导引下,将堵塞隔膜戳穿,使“江水”复流,或造一“短渠”,另辟蹊径引流。这都是治脑脊液的立竿见影的方法。
脑脊液过“三峡”之后,仿如“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便来到豁然开朗的脑内“第三大湖”――第四脑室及毗邻的枕大池。此室形如弯月,有三个出口。所有的脑脊液流注此地后,便很快各奔东西,分流四方,流向椎管内及大脑广阔的蛛网膜下腔,充溢于全脑的池、室、沟、溪,形成纵横交错、互相沟通的“水网”,滋养脑内千千万万的神经细胞。最后又依托无数的蛛网膜颗粒,把一滴滴“水珠”重新吸收入脑的微血管内,经处理后,再次由脉络丛分泌出新鲜的脑脊液,它含有各种化学成分,如钠、葡萄糖、蛋白质等。由此形成一个周而复始、永不歇息的脑脊液流程的良性循环,尽善尽美地维系着大脑的“生态平衡”,滋润着大脑这片神奇的沃土,保证了大脑的无穷活力。
脑脊液的循环也称第三循环。人体每天分泌脑脊液约500毫升,积聚于脑室、脑池及椎管内的量约150毫升。这些积聚的脑脊液,并不是死水一潭,而是每天均更换3~4次,吐故纳新。因此,许多脑部疾患,比如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医生都会抽取病人不同时间的脑脊液,做测压、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检查,以作诊断、鉴别诊断和观察病情的变化。这犹如水利工作者收集不同路段、不同时期的河水进行检测,以确定水质的清浊污染程度,制订治理方案。因此,当怀疑病人患有脑内炎症、外伤、出血、水肿等疾病时,医生选择做脑室穿刺或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检查是必要的,也是安全的,病人和家属不必忧心忡忡。况且抽取2~3毫升脑脊液,就像在大河里舀了一桶水,无关大局。
大脑深处这条大河还有一个独特的作用,就是可作为治疗某些脑部疾病的载体。例如,当脑炎脑室炎时,医生可通过腰穿和脑室穿刺,将敏感的抗菌药物直接注入脑室内,借助流动的脑脊液将浓度较高的药液迅速弥散至全脑,回避了血脑屏障的拦卡。再如外伤或血管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亦可做脑室引流和灌注冲洗。借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将有害的“血水”或污染的“水”引流、冲洗出脑外,这种治疗方法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因此,大脑深处这条河,虽然其貌不扬,没有惊涛骇浪,缺少汹涌澎湃,但它一直如涓涓细流,悄悄奉献。它虽不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样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母亲河。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自己脑中的母亲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