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报告经常见到这样的一种描述:胃底(胃体或者胃窦)可见一个粘膜下肿物,表面光滑,直径多小于1cm,超声胃镜提示肿物来源于固有肌层,考虑间质瘤可能。一般这种情况下,我会微笑着告诉患者:“别紧张,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到底可怕不可怕?我们从几个方面阐述后大家就明白了。
1、这种粘膜下肿瘤是什么
首先这种病变在胃镜下的形态学表现和我们常说的胃癌、胃淋巴瘤、胃息肉能直接区分开,因为它生长源于固有肌层,而前面提到的几种疾病都是来源于胃的粘膜层,因此,粘膜下肿物的粘膜往往是和正常组织一样的,当然除外个别情况可能会出现侵犯粘膜层的情况;其次,如何区分来源于粘膜层与固有肌层需要依赖超声胃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做完普通胃镜检查后又被建议进行超声胃镜检查的原因;第三,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物最常见的就是胃间质瘤,占全部病变的85-90%,其余的情况见于胃平滑肌瘤及其它少见粘膜下肿物。因此,超声胃镜提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物大多是胃间质瘤。
2、胃小间质瘤发生率有多高?
学术上通常把直径小于2cm的间质瘤称为小间质瘤,那么到底胃小间质瘤发生率有多高呢?我们只能模糊地回答:“很高,但具体数据不详”。之所以说高,我们举个例子,一项来自于日本的研究中,在100例胃癌患者的胃手术切除标本中,在35个标本中发现了50个小间质瘤,这个比例足够高了。为什么又说具体数据不详,因为绝大多数胃小间质瘤都是没有症状,并且往往都是因检查其它疾病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因此,很难有其发生率的详细数据。
3、胃来源的小间质瘤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的?
肿瘤良恶性的问题往往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大部分小间质瘤都是良性的,在人的一生中仅仅会表现为非常缓慢的生长方式,而不会引起任何不适,也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但也有非常少数的小间质瘤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出现恶性肿瘤的特征,表现为快速生长,到后期合并溃疡、出血,甚至出现远处转移,危及生命。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质疑:各种学术专著以及中国胃肠间质瘤专家共识了不是说了所有间质瘤都具有恶性潜能吗?是的,这是全球的共识。其实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将胃肠间质瘤进行了良恶性分类,但之所以有这样的共识,在于我们还没有找到直接鉴别小间质瘤良恶性的办法,因此,暂时将所有胃肠间质瘤依据手术后的复发风险分为四级:极低度复发风险、低度复发风险、中度复发风险、高度复发风险,这个分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分级,其中那些极低度复发风险的间质瘤几乎就呈良性表现了。
4、小间质瘤要不要治疗?
一般情况下,小间质瘤是不需要治疗的,指南的推荐意见是定期复查胃镜,观察小间质瘤的生长情况,如果快速增长,说明其出现了一定的恶性表现,就需要手术切除了,而大多数的小间质瘤生长极为缓慢,是不需要干预的,包括手术与药物治疗。学术上对于小间质瘤的处理也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大的间质瘤也是从小间质瘤逐渐生长而来的,因此对于小间质瘤应积极手术,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但毕竟仅有非常少数的小间质瘤会发展为恶性,如果推荐全部小间质瘤都接受手术,难免会有过度治疗之嫌,毕竟对于小间质瘤的治疗办法只有手术切除这一种推荐方式。那么哪些小间质瘤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呢?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表现与特殊位置的小间质瘤还是需要积极处理的,包括:胃镜下发现小间质出现粘膜溃疡或糜烂的表现、超声胃镜下发现小间质瘤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晰,这往往提示着生物学行为不佳,或者说有一定恶性表现了;生长于邻近贲门(胃的入口)的小间质瘤,如果长大后切除要面临进行近端胃切除而非局部切除风险的话,也建议早期积极处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邻近十二指肠乳头部间质瘤及邻近肛门的直肠间质瘤。
因此,胃镜检查发现小间质瘤并不可怕,因为其发生率非常高,而其中仅有非常少数的小间质瘤会逐渐发生恶性改变,定期的胃镜复查有助于判断小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目前,医学界正在积极开展针对小间质瘤恶性程度分级及最佳治疗模式的研究,将会为小间质瘤的诊治提供更加科学的处理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