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细胞瘤(hemangioendothelioma)是一种十分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一般根据肿瘤组织形态、细胞分化程度分为2级:一是中间型(低度恶性),细胞分化较好,多无转移;二是血管肉瘤,分化差,高度恶性,转移率高,死亡率高。两者均可以有单发和多发的表现。据WHO统计,中间型占原发骨肿瘤的0.28%,血管肉瘤占0.23%。我科最近收治1例左上颌骨血管内皮细胞瘤患儿,经活组织检查确诊后,给予皮下注射α干扰素治疗,获得痊愈。
患儿男,2007.07.25出生,因左面部肿胀、疼痛2个月,于2009.07.21入院。入院前未做任何治疗,CT和MRI示左上颌骨恶性占位,侵犯颅底。检查见左眶下去肿胀,质硬,边界不清,压痛明显。口内左上后牙龈颊沟膨隆明显,质硬,压痛。患儿无复视、无麻木,双侧下颌下及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小板99×109/L(↓),平均血小板压积0.043(↓),平均血小板体积6.4fL(↓),淋巴细胞计数4.8×109/L(↑),淋巴细胞比率62.3%(↑),单核细胞0.2×109/L(↑)。入院查体排除手术禁忌后,全麻下行左上颌骨肿物切取活检术,术后病例报告:左上颌骨血管来源肿瘤,大部分呈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部分见管腔形成(2009-8507)。免疫组化结果:Vim、F8、CD31、CD34、CD57、CD99(+),S-100、SMA、MSA、EMA、Des、PGM-1(-)。明确诊断后,建议手术治疗,但考虑到患儿年龄小、手术会造成严重面容破坏和功能障碍,家属拒绝手术治疗。遂于2009.09.29开始皮下注射α干扰素2a(商品名因特芬),按300万U/m2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4.5个月。治疗期间,每周复诊1次,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用药的第1周,患儿出现高热,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未观察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2周,左上颌骨肿块明显缩小,以后逐渐消退,4个月后接近全部消退。停药后无复发,现已随访观察4年,患者发育、智力均正常,顺利进入小学学习。
关于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机制,彭强等将4个月女婴的血管瘤组织切成4 mm×4 mm×5mm小块,移植于裸鼠皮下(每鼠2块)。32个成活的血管瘤组织块随机分为2组,一组皮下注射干扰素γ,另一组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血管瘤组织块的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瘤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注射后7天,干扰素γ组血管瘤显著缩小,Ki-67 mRNA增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DAPK-1 mRNA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外源性IFN-γ可有效治疗裸鼠血管瘤,其机制与抑制血管瘤增殖和促进凋亡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