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发移植最早从19世纪开始,不断发展完善,至今已达到显微单株毛发移植水平。毛发移植手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毛发缺失,配合药物取得较好疗效。同时,对于毛囊生长的基础性研究和手术器械、方法的日趋成熟,近年来获得丰硕成果。毛囊克隆和异体毛发移植等研究领域,不久也将取得进一步突破。
[关键词]:毛发;移植;进展
毛发不仅是人体重要的美学构成部分,还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毛发缺失,尤其是常见的雄激素性脱发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疾病,造成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不便。半个世纪来,随着毛发移植技术的成熟发展,每年全世界有多于22万患者接受毛发移植手术,越来越多的脱发患者得到了安全和满意的治疗,使毛发移植技术得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一、毛发移植的发展历史
关于毛发移植的记述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而早在1800年,Baronio就已经成功进行了动物自体毛发移植实验。1933年,日本皮肤科医生Okuda发明了打孔头皮复合组织片法,首次为脱发患者进行毛发移植。Tamura和Fujita分别于1943年和1953年,相继报告了对含有2-10个毛囊的毛胚进行移植的方法。1959年,Norman Orentreich采取标准的4mm打孔器获取毛发进行自体毛发移植,并发表跟踪调查报告,并提出了著名的“供区优势”理论。至此,Okuda-Orentreich技术成为自体毛发移植的一项经典手术方法,并且被认为是毛发永久性移植的手术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微小毛胚移植术的成功,毛发移植技术迅速发展。90年代后,以毛囊单位移植为基础的方法,配合多刃手术刀或CO2激光替代打孔,形成完善的系统化手术方案,取得外形近似自然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伴随手术器械的革新和手术人员技术的娴熟,单株毛囊应用于局部脱发和眉毛、睫毛等体毛再造,获得近于完美的术后效果。显微毛发移植技术得到了临床广泛认可。
二、毛发移植基本原理
毛发移植治疗脱发的基本原理主要基于Orentreich提出的毛发“供区优势”理论。其内容主要是指枕部头皮不受雄激素调节而脱落,移植后能够保持自身特性终生存活而不受受区激素调控的影响。
另外,毛发移植的术后效果基于以下美学原理:1、正常的头发密度远大于肉眼可辨的密度,如果在少于正常毛发数量而合理分布的情况下,仍可达到自然的外观效果。2、前额发际线的种植调整,对于脱发患者正面观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3、对于受区面积较大的脱发患者,偏重一侧的不均衡移植,术后高密度移植区毛发向低密度区的遮盖,可以弥补供区毛发量相对不足的缺憾。
然而,毛发移植手术并非立竿见影,术后毛囊一般进入退行期和休止期,毛干术后常会逐渐脱落,6-12个月后,被移植毛发逐渐进入生长期,毛干生长丰富才能看到最佳效果。
三、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并与患者沟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对于不同情况和不同程度的脱发患者,要进行适宜人群的筛选,并还须进行术前身体检查,主要检查患者毛发的粗细、颜色、质地和形态特征,以及供区毛发密度和脱发区范围。综合以上内容,对手术进行设计和规划。例如,对于发干粗、颜色深、质地硬、形态卷曲、供区密度高而受区范围小的患者,针对以上因素可减少枕区取皮面积和毛发数量即可达到满意效果。
药物与手术协同治疗,在术前也应该与患者充分沟通。这样,可以保证在最大种植量的基础上,保持毛发成活。临床上调节雄激素代谢药物Finasteride(非那雄胺)和促毛发生长药物Minoxidil(米诺地尔),被证实可以延缓毛发脱失,经美国FDA批准两者可用于男性脱发,而Minoxidil可用于女性脱发,现已被临床广泛采用。
四、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毛发移植是较为安全成熟的手术,其并发症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以下几种:1、出血:主要是因为头皮血供丰富又因手术操作不当、手术时间过长引起。所以,术前要常规检查患者凝血情况,并熟悉头部解剖层次,保证手术操作轻柔,提高种植效率。2、感染:只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一般可以避免发生。3、肿胀:术后1-2天以术区肿胀为著,3-5天发展到前额及眼周范围。只要术中注意肿胀麻醉液的用量,一般可于1周时间基本消退。4、瘢痕增生:主要见于供区,故而术中要控制枕部取皮量,术后告诫患者尽量避免曲颈、弯腰等增加枕部头皮张力的活动。5、表皮样囊肿:多因为移植毛胚上皮植入受区皮下形成粘合所致,一般可以通过局部麻醉下切开排脓,并消炎治疗可达痊愈。6、内生毛发与异物反应:将仅含有毛囊部分的毛胚植入,毛发生长就会失去原有的上皮孔道,致使毛发在皮下组织强行生长,刺激组织产生异物反应。局部可表现为炎症反应,甚至形成脓疮反复发作。所以,术中要做好毛胚筛选,术后针对以上情况可给予消炎排脓治疗。
五、研究进展
医学领域对于毛发移植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由于许多毛发脱失患者手术中对毛囊需求量大导致手术时间较长,势必增加患者痛苦。国外一些医生建议采用多次手术的方法,但是枕部多次取发也产生了患者痛苦并且影响枕部伤口愈合等诸多问题。所以,对于自体毛囊体外培养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1990年,Philpott首先成功培养了游离人头发毛囊。研究发现,毛囊悬于Williams培养基中培养,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进了“棒状毛”(Club hair)的形成,可以促进毛囊由生长期转入退化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则抑制毛发生长。1996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伍津津等报道了对液氮保存的尸体头皮成功进行毛囊体外培养。研究表明,毛囊培养于加有胰岛素、氢化可的松的10%新生牛血清DMEM培养基中,胰岛素和氢化可的松对维持毛囊的生长形态具有作用,DNA合成主要是毛母质细胞分裂、增殖的结果。
手术外用药液促进毛发生长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2003年,Lindenbaum等报道,在MCDB153培养基中加入胰岛素、甲状腺素及生长激素,制成CCM凝胶可外用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通过刺激上皮再生功能加快毛发生长速度,增加毛发生长率并可减少毛发脱失。
“克隆疗法”是一种自体细胞扩增技术,主要将分离的毛囊干细胞进行培养扩增。随着组织工程和克隆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毛发干细胞的筛选和克隆成为可能,已经在动物身上实验并取得成功。Cotsareli等实验发现毛囊干细胞存在于隆突部位,他们还发现将毛囊水平切开,分离的两部分都可以再生新的毛囊,从而使毛囊量扩增。Jahoda[14]等研究了人毛乳头能形成新的毛球部,而无胸腺小鼠触须毛囊切除了下半部分后同样能够新生毛发。2001年,Swinehart报道了利用平分毛囊克隆法进行发际线种植取得成功效果。2009年,汕头大学医学院有学者提出了高效再生毛囊单位(EFRU)和最小毛囊再生单位(SFRU),有望再生更多的供体毛囊用于脱发治疗。
在毛发移植手术的临床应用中,毛发种植装置主要有:Choi毛发移植器、Boudjema毛发移植器、Carousel毛发移植器、P-FUE打孔机和Calvitron头发种植机。其中Carousel毛发移植器是将受区打孔与毛发植入一步完成,每分钟速度可达40个移植体,是手工操作的6倍。P-FUE打孔机取发时间更短,可达6分钟100株,损伤率也低至5、4%。Calvitron头发种植机由法国Dr、 Bodjema发明,利用微发动机和电器压原理提高种植效率。在供体制备方面,法国医生研制了毛胚切割制作机提高了制备效率,但缺点是损伤部分毛囊对供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临床中应用超脉冲CO2等激光装置进行种植区打孔,具有速度快、损伤小、出血少的优点。而经典手术方法中,多刃刀已广泛采用宝石刀或钻石刀打孔,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也大大减轻了对术区的损伤,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六、展望
毛发移植的临床应用已变得越来越广泛,从传统的单位毛囊移植治疗脱发到单株毛囊显微种植治疗眉毛、睫毛、胡须缺失,以及缝合针种植法睫毛再造[20]等技术推动毛发移植术不断发展进步。可以预计不久的未来,在基础研究方面:对于秃发基因的调控与治疗将取得突破,对于毛囊干细胞克隆技术将通过完善人体实验研究后逐渐推广向临床。而在临床实践方面:新的毛胚制备器与毛发种植机将得到改进和完善,毛囊复合物注射式移植方法有可能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应用,手术和药液配合治疗形成系统化方案,同种异体毛囊移植技术将给部分特殊脱发患者带来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