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菊香蟹肥,肉满膏黄,又是一年食蟹时。
江南水乡,盛产南蟹,蟹文化在江南一带历史悠久,近年随着蟹文化的品牌化和商业化,金秋食蟹已风靡中华大地,红遍大江南北。
螃蟹味美,民间素有“一盘蟹,顶桌菜”的说法,《红楼梦》中林黛玉曾作诗赞道: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但螃蟹可不能多吃,祖国医学以为螃蟹性寒,清血散热,多食可伤脾胃之阳,导致腹痛、腹泻、胃寒、呕吐等不适症状。尤其素有脾胃虚寒的人,表现为长期食欲不佳,喜热饮食,易腹胀、腹泻,这类人多吃螃蟹更容易雪上加霜而加重不适。
为了抵制螃蟹的寒性,人们常用姜与螃蟹同煮,或以姜末同醋调匀以备食蟹时蘸用,或食蟹时伴饮黄酒;为了驱除螃蟹的腥气,也有人常用将煮熟的螃蟹和菊花同盘而放。正如《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云: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这些都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养生智慧,但生姜味辛辣,过多时可影响蟹肉的原香;黄酒毕竟是酒,对于女性、儿童或很多江南以外地区的人又可能不太适应;而且它们都只是缓和螃蟹寒性,对于食蟹后出现的不适症状也缺乏很好的治疗作用。那么有没有既可以缓解蟹寒,又可以不破坏蟹香,还可以治疗食蟹后诸多不适症状的法宝呢?有,那就是――紫苏叶。
紫苏叶是唇形科草本植物紫苏的叶片,味辛,性温,归脾、肺经。《本草纲目》载“行气宽中,清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药性本草》:“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蟹毒。”紫苏叶气味芳香,同螃蟹同煮可祛螃蟹之腥味,可温蟹肉之寒凉,还能使蟹弥漫着苏叶特有的香气,而又不影响蟹本身的味道。过量食蟹后出现胃寒、胃脘痛、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可以用紫苏煎汤或泡茶饮用。现代医学证实,紫苏对大肠杆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用紫苏叶制约鱼蟹等的寒性在日本饮食中应用甚广。日本菜中常有生鱼肉或蟹肉,为了减少它们的寒凉,常用紫苏叶为配料同时烹制,并在鱼蟹肉外卷以紫苏叶制成寿司。紫苏叶用来治疗食蟹导致的胃部不适也由来已久。唐朝有位吴姓的名医,在重阳节和徒弟在一家酒家吃饭时遇见周围的几个富家公子在比赛吃螃蟹,他以螃蟹性寒不可多食为由上前劝阻,但那些公子正在兴头都不睬他,酒店掌柜也责备他打扰生意。吴医生便让徒弟去后山上去采紫苏叶,回来煎汤备用。结果晚上掌柜的急匆匆地来找吴医生,说几个公子有的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滚,有的腹痛不止,有的恶心呕吐,请吴医生前去救命。吴医生说:我早有准备。就遣掌柜的把煎好的紫苏叶汤拿去给公子们服用,结果他们喝下不久都说十分舒服,症状也都消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