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增长较快。近20年来,IBD病例数在国内迅猛增加。这一以慢性、进行性胃肠道损毁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近10年,国内外关于IBD的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指南和共识。
炎症性肠病虽然是内科疾病,但由于慢性炎症的反复发作,可能出现肠梗阻、内外瘘、穿孔或癌变(与正常人群相比较,溃疡性直肠炎的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1.7倍,左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高2.8倍,同时患有溃疡性结、直肠炎的患者则高14.8倍)。对于患者存在药物治疗无效,常需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外科手术是IBD患者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之一。适时、规范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溃疡性结肠炎,显著降低克罗恩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国际上发达国家约有30%的溃疡性结肠炎及70%的克罗恩病患者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是IBD治疗的最后选择方案,但目前医师和患者往往在药物治疗失败甚至出现并发症时才考虑手术治疗,此时患者的全身状况、用药史还是病情程度,均不是最佳的手术时机。因此,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尤为重要,手术时机决定了IBD治疗的成败。
与克罗恩病罹病期间可能需多次手术不同,溃疡性结肠炎是可治愈性疾病。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术)术已经成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手术方式。尽管有许多新药不断问世,但许多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或伴有结直肠癌变的患者最终选用外科治疗。目前各种外科手术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手术效果满意,并发症较少。因此,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不应再停留在内科治疗无效或已发生癌变的患者,对那些病情严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的患者积极采取外科治疗会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治愈,恢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我国目前特别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理念存在较大差异,国内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比例不足5%,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规范性治疗及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溃疡性结肠炎的规范性IPAA术尚未能普及,造成许多罹病UC患者耗费巨额医药费同时却求医无望。
溃疡性结肠炎急诊手术的指征包括对内科治疗无反应的急性发作以及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穿孔、出血等)。而择期手术的指征包括: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癌变风险,激素依赖、致残性的肠外病变以及儿童生长迟缓等。
近年来外科手术日益强调根治性与功能性并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IPAA手术:一是应重视操作技术层面,毋庸置疑,小肠储袋制备与术后排便功能密切相关,我们经验20-22cm的肠储袋长度更有利于维持排便的功能(统计既往手术患者,术后1年内平均大便次数3.5次/日);二是微创外科的治疗理念,腹腔镜IPAA手术有望成为首选标准术式,更加广泛开展应用。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明显降低,兼顾了大量年轻溃结患者的切口美型要求。同时盆底神经的保护对于术后生活质量和生育方面的意义同样重要。
另一方面,应重视UC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如术前根据不同病情调整患者营养等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针对UC患者病情与一般情况,采用三阶段或两阶段手术;术后防止炎性肠梗阻、出现肠梗阻的处理方案及储袋炎的预防和处理等系列临床治疗,对术后储袋功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