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天性耳聋:患者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已存在听力障碍。多为因母亲在妊娠、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耳聋称为先天性耳聋,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途径早期发现。先天性耳聋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大类。又可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三类。先天感音神经性聋病变为不可逆性,没有有效药物可治疗,可通过验配助听器等,或极重者可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方法干预,贵在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如果能做到,绝大多数宝宝可和正常宝宝一样上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目前上海市已基本做到。
(2)分泌性中耳炎:外耳道的炎症、鼻腔、鼻窦及鼻咽部等上呼吸道的感染均可造成中耳炎,治疗不当或不治疗还可引起内耳感染,重者可导致全聋及颅内并发症。常见儿童咽鼓管的解剖特点更易使鼻部感染引入中耳,造成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及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中间发病率比较高,该病在学龄前儿童发病时最经常的表现是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往往误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则以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等为主要表现。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儿童多是腺样体肥大、鼻窦炎。常见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阻塞( 如鼻息肉, 腺样体肥大 , 先天畸形和腭裂等 )及其它凡能引起咽鼓管机能障碍的疾病(如急、慢性鼻炎、潜水等) 。
渗出性中耳炎最常见的是引起传导性耳聋,但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或延误治疗,患病时间长可能会引起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或者引起粘连性中耳炎,会有渐进性听力下降,治疗起来会很棘手
――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特别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的患儿,要及时带到医院检查。
(3)传染病导致的听力损失: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在发病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则会发生感音性听力损失。指听觉神经系统受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袭,其结构与功能遭到损害所致的听力下降。此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一旦发病超过30天,一般认为回天无术。
(4)耳毒性药物导致的听力损失:药物及化学物质可通过全身用药、体腔体表局部经体循环进入内耳引起中毒 , 或使听觉通路中毒, 孕妇用药还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听觉受损。常见药物为氨基糖试类抗生素 ( 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听觉中毒发生的基本因素是个体对耳毒性抗生素毒性的易感性,易感的个体仅用少量药物(有时就1针)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是严重中毒,此种易感性具有明显的遗传性(线粒体DNA缺失或突变等)DD即家族易感性。该病应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必需使用要关注听力,一旦波及听力要及时治疗(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
(5)听神经病:本病并不罕见。青少年多发, 亦可婴幼儿时期起病。多发于新生儿期有过高胆红素血症(即黄疸症)的儿童。可为双耳或单耳听力减退, 起病隐匿, 临床表现为特别听不清对方的言语内容, 即只闻其声,不辩其意, 该现象在嘈杂的环境中尤为突出。可以有家族史, 如一个家庭中兄妹或姐弟数人同时患病。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助听器的效果存在争议。近年来有人工耳蜗植入术取得较好疗效的初步报道。通常要求患者学习唇读。
(6)大前庭水管 综合征:前庭水管 扩大 , 且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等症状者 .称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本病属内耳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随着影像学的进步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开展 , 本病的检出率有了增加。耳聋可从出生后至青春期这一年龄段内任何时期开始起病, 发病突然或隐匿, 听力下降呈进行性或波动性,诱发听力下降的原因可以是头部轻微的外伤, 或周围环境压力的急剧变化, 如乘坐飞行器, 潜水, 用力吹奏乐器, 摒气 ( 如举重, 大便 ), 用力摒鼻等等。如放射学检查发现前庭水管扩大, 诊断即可成立。本病的诊断一旦确立,即应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长,须尽一切可能预防患耳的听力突然下降, 如避免头部外伤,包括对头部的碰撞或拍打;不宜参加竞技性体育运动, 或用力吹奏乐器、举重、潜水、用力摒鼻等,并应防止情绪的过分激动。此病可通过助听器的使用和人工耳蜗进行干预。特别注意的是家长要每天常规监测小儿的听力情况,尤其有导致听力下降的意外情况时(如头部碰撞等),更应特别关注,一旦发现听力下降,及时就医治疗,通常及时治疗听力可以部分恢复,甚至恢复到发病前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