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即五志归五脏之说,但根据藏象学说,仍然认为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主要为心所主。因“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全身最重要的脏腑,它的功能集主血脉与主神志于一身。可见中医学十分重视“血脉”与“神志”之间的关系。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充盈于脉道之中,依赖心气的推动在脉道中运行,以营养全身。又心亦参与血液的生成,及血液成分的调控。如“饮食入胃,游溢精气变化而赤,是为血”实现血液生成,而后“上输于肺,肺朝百脉”进行血氧交换,改变血液成分,使之能够营养全身。这些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如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人体处于“有神”的神志状态,,反之则“无神”。有神之人精神意志状态正常,喜不过,悲能收,可以很好地调整情志,实现良性心身互动。无神之人精神意志状态发生改变,形成恶性心身互动,损害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心脏是情志致病的重要耙器官,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心主血脉功能遭到破坏的结果。目前,冠心病已被公认是重要的心身疾病。对冠心病相关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心主血脉”与“主神志”间的介导因素。 也有助于了解心身疾病从“心(情志)”到“身(躯体)”的致病过程。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行为模式等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而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发生的本身也与情志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痉挛引起血管狭窄是冠心病的直接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始于血管内皮的损伤,在此基础上发生冠脉痉挛,造成冠脉狭窄和冠脉闭塞是最常原因。有人在研究心理压力与冠心病关系时发现,受到复杂的精神负荷,处于应激状态,可激活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唤醒交感神经的应急反应,使交感受神经活性增加,循环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增高,促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对心肌有毒性作用,相关基因表达的异常增高可证明心肌受到的损害。当心肌和冠状动脉血管受损时,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内皮损伤处,血小板释放出血栓素A2(TXA2)和五羟色胺(5-HT)。TXA2是血管收缩因子,而5-HT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可刺激血管内皮,合成释放前列环素(PGI2),PGI2有明显的血管扩张作用,还可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抑制血小板释放TXA2。5-HT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则是引起收缩。在血管内皮功能不全或脱落时,PGI2的合成释放受到影响,PGI2/TXA2失衡,5-HT成为冠脉痉挛的刺激因子。 当血管壁深度损伤时,存在于其中的I、Ⅲ胶原暴露,刺激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近年来,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因素日益受到重视,能够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所产生的相关血管活性物质倍受关注。心率变异(HRV)作为心脏自主神经检测指标,可反映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的调控。HRV降低,反映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临床研究已发现,心肌缺血前,HRV有特征性变化,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心梗之后亦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HRV对心梗后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有预测价值。急性心梗早期伴随HRV降低,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明显升高。缺血后心肌顿抑时,局部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有升高趋势,再灌注后心肌局部NE含量明显增高。还有报道与引起儿茶酚胺(CA)分泌异常增加的嗜铬细胞瘤有关的心绞痛。此外,自内皮细胞中分离出来的内皮素(ET)是一种长效强烈血管收缩物质,冠状动脉对ET十分敏感。缺血缺氧、肾上腺素等可刺激前ET原的转录,血管紧张素可刺激ET的释放,成为冠状动脉痉挛刺激因子。
如上所述,冠状动脉硬化及冠脉痉挛的发生与血栓形成因子、血管舒缩活性因子及与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等密切相关,当冠状动脉及心肌受损时,相关基因表达增加,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心率变异指标发生改变。 自神经功能紊乱,主要是交感受神经张力异常增高,迷走神经活性受抑制。交感神经分泌的儿茶酚胺类物质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因子,也是在多环节上促使冠脉痉挛发生的刺激因子。是促成冠心病的隐形杀手。自主神经系统通过分泌神经递质,支配着机体的五脏六腑,使之相互为用,协调一致,实现个体生命的整体功能。自主神经有多靶位多器官效应,如同一个“纲”,纲举目张。同时它也是一座桥梁,将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环境连为一体,由于这种介导作用,保持了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心“主血脉”与“主神志”功能的协调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