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都有她各自的理念和治疗机理,这些理念和机理源于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同样对于腰突症也一样;人类对于腰突症的认识也仅仅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历史。
1908年一位叫Lochers的外国学者首先取出椎间盘, 1932年Joseph S。Barr先生首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可能的原因,1946年一位叫方先之的先辈在中国首先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
腰突症的介入治疗,在国外也仅仅开展了二十多年,国内开展也仅仅十多年,大多数的介入治疗都没有脱离手术治疗的理念和机理:即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所以在治疗中采取去除椎间盘内的髓核,又称之为椎间盘减压术,来缓解和解除患者的疼痛。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也在发展,腰突症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创新,根据各种介入治疗方法对椎间盘作用部位的不同,可以把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分为II类:
I、作用于髓核:臭氧 ,胶原酶 ,半导体激光 ,椎间盘切割 ,射频 ,低温等离子
II、作用于纤维环:CT引导药物介入治疗,温控热疗椎间盘修补(IDET)
两种不同的介入治疗机理分类对于椎间盘的创伤,功能的破坏,预后有着本质的区别:
I、作用于髓核的介入治疗(通过气化(臭氧)、化学溶解酶、物理加热、切除的方法把髓核溶解,凝固,汽化),和手术相比,这些介入治疗方法对表面皮肤、肌肉、骨头的损伤是较小,但是对于髓核的破坏是一样的,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对髓核破坏的程度比手术还有大,要知道,髓核是有功能的(见科普文章)
II、作用于纤维环的介入治疗(通过对纤维环的消炎或加热(IDET)来修复破裂的纤维环,使髓核所含的化学性物质不再溢出,来达到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疼痛。这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即不破坏椎间盘,又保护了椎间盘的功能。
从作用机理来看,第一类的介入治疗方法遵循了多年传统的治疗机理,而第二类的介入治疗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治疗理念。
从通俗易懂的角度打个比喻:椎间盘好比一个轮胎,现在漏气了,你愿意是选择补胎?还是放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