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抗生素,妈妈们有两种常见的极端态度:一种认为抗生素是感冒发烧的特效药,凡遇宝宝发烧,必要主动要求使用抗生素。另一种视抗生素为洪水猛兽,无论宝宝的病情如何,对抗生素坚决予以抵制。其实,抗生素怎么用,用多少,让我们来一一了解下!
1、 什么是抗生素?
“抗生素”这个词,爸爸妈妈们应该一点也不陌生,孩子得病,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发烧咳嗽。此时,抗生素便出现在家长面前。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可抑制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因此人们将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这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抗生素的概念已经从最初的抗菌素,扩展到今天在临床上抗病毒、抗衣原体、抗支原体,甚至抗肿瘤的抗生素。
2、 是不是越新越贵的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效果越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的性能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根据感染的情况和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用相对敏感的抗生素,并不是贵药或新药的疗效就一定比便宜或老药好。比如,老牌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可谓物美价廉,而且药效稳定,加之人们不常使用,疗效可能更好。而且,老药的不良反应比新药更为明确,更有利于诊疗。
也有一些家长“青睐”高档抗生素,认为一分钱一分货,贵的抗生素杀菌力强、覆盖范围广、治疗效果肯定比便宜的药好。这其中多数是抗G-杆菌抗生素,其实作为门诊病人,大部分感染系社区获得性感染,虽然近年G-杆菌发病率有所增加,其病原依然主要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细菌。对于这些细菌,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等均具有良好的疗效;高档抗生素尤其是抗G-杆菌抗生素的使用不但增加了费用及细菌耐药性,同时容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
3、 治疗感冒发烧的特效药——抗生素?
有的爸爸妈妈习惯于只要宝宝一感冒,随即就抗生素伺候,有时候甚至还不是吃一种,随意搭配,联合用药。事实上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95%为病毒性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中也有许多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容易导致正常菌群紊乱,增加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和细菌耐药。 如果宝宝以发热起病,可以先进行门诊的血液化验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当这些指标支持有明确的细菌感染,同时有明显的感染灶,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才是应用抗生素的指征。
4、 一种抗生素不管用,要马上换另一种?
抗生素发挥功效的前提是,药物在血液里的浓度,即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水平,因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不少见,但指望使用抗生素后总能药到病除也不切实际。如果抗生素疗效不明显,先要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提早换药,不光无助于病情的好转,而且会造成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另外一种现象也很常见,就是一旦见效马上停药。抗生素有其规定的疗程。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药,不光治不好病反而可能会因为残余的细菌作怪而使病情反复。
5、 几种抗生素一块吃,宝宝病好得快?
有的家长认为宝宝生病最好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这样可以防止细菌漏网。其实,临床上如果没有明确的治疗指征,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而且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更不能擅自联用。不合理的联用抗生素,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发生。
6、 宝宝服药剂量是成人剂量减半?
抗生素的剂量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剂量就是成人剂量的一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有个限度和范围,用量大了副作用反而会增高。有的家长则视抗生素为“毒药”,医生明明开了7天的药,症状一消失就自己停药或者自行减量。抗生素用量太少的话难以达到一定的浓度,体内的细菌没有被彻底杀死,这样一来不仅容易复发,而且也更容易造成耐药。另一方面,用量不足很容易引起耐药的发生。因此,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时候,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剂量要准确,疗程要足够,这样才能保证抗生素的最大效应,宝宝可以更顺利地康复。
7、 输液比口服抗生素更好?
门诊过多使用静脉用药近年来,各大医院都在抱怨门诊的输液人数明显增加。在儿科,门诊就诊的大部分是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使用抗生素静脉输注的数量也逐年增多;其中的大部分原因是家长担心“病情进展”或希望“尽快好转”而要求医生使用抗生素输液;结果不仅仅是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更严重的是耐药性增多,还形成“不输液效果不好”的错误观念。在各大儿童专科医院的门急诊里输液架子林立,其中感冒发烧患者并不少见。其实感冒发烧并不是一回事。感冒可以引起发烧,但有发烧未必都是感冒。通常,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于病毒是没有效果的,此时滥用抗生素不但对病情没有帮助,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