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疾病针灸心悟
盆腔炎症性疾病(PID)当前发病趋势愈来愈高,而治疗方法名目繁多。笔者用针灸配合中药外敷临床治疗此病多年,取得显著疗效,也获得不少体会,以下就几方面和同道探讨。
一、现代医学对盆腔炎症性疾病的认识机理。
盆腔炎症性疾病(PID)是发生在女性上生殖道的炎症性疾病的统称,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及盆腔腹膜炎等的任意合并。其致病微生物从宫颈、阴道上行而致上生殖道感染,因其病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因失治误治而迁延致盆腔炎后遗症。国外最新研究认为其致病菌大多是由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引起,此外尚有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可能参与致病,而且至少有60%以上盆腔炎症性疾病(PID)患者和性病有关。
但由于盆腔炎症性疾病(PID)临床表现轻重不同,60%以上属于亚临床,加上盆腔炎症性疾病(PID)的临床诊断既不敏感也不特异,故失治、误治、漏治而成盆腔炎后遗症(CPID)
二、传统中医对盆腔炎症性疾病的认识机理
祖国医学对其认识分散见于通经、带下、崩漏、不孕等病症中。如明代李木延在《医学入门》中写道:“经行与产后一般,若其时余血一点未尽,或被风寒、风湿冷,暑热邪气,或内伤生冷,七情郁结,为痰为瘀;凝结于中。”宋代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指出:“经脉失于将理,产褥不善调护,内作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败浩,淋露凝滞,为症为患 。”《景岳全书?妇人规》也载:“瘀血留滞作祟 ,惟妇人有之,其证则由活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感风寒,或郁怒伤肝,气逆而血流,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不行,而渐成症矣。”
综上所述,本病是由产后或活血调摄不当,外感风寒、湿冷、暑热或内伤气滞、肝郁,与气血相搏而成。
其中医治疗方法中有中药,针灸,理疗,灌肠等。从临床文献报道看,中药所用药方:补阳还五汤,黄芪建中汤,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等为主。主要以温补脾肾,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法入手;外治法中有中药灌肠,中药栓剂,自制药膏、药粉敷于包块或疼痛处等。针灸疗法中包括毫针治疗,取穴以腹际背部为主,配合四肢穴位,腹部穴位大多为中极、气海、关元、归来、子宫;背部为肾俞、关元俞、次 s 、中s 、腰眼;四肢部穴位为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注射用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维生素K3等注射腹部穴位及次s穴。穴位敷贴主要是取子宫、归来、八s穴及疼痛包块处,所用药自制调经散,千金妇炎膏等。用药以川芎、当归、乳香,没药、三棱、蓟术、红藤、败酱散为主。灸法常用中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等,艾条雀啄灸配合短波治疗。
综上所述,无论是针刺或中药外敷,所选部位均以腹部任脉经为主配合腰背部之膀胱经。外敷药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剂型以汤剂,粉剂制成膏或药袋等。
三、临诊心悟
1、诊疗方法
(1)天灸
本人认为,现代环境与条件与古代大不相同,PID多因为年轻妇女不懂相关医学常识,经期常饮生冷之品,不注意卫生,性生活不当,频繁流产,流产后体弱在夏季易受寒冷之邪。寒湿之邪侵袭胞宫,与气血搏结,积滞而成,而平素体虚每每复发又多用抗生素治疗,机体阳气更虚更弱,而致虚者更虚,瘀者更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PID缠绵难愈。故治疗PID关键必须打破此恶性循环才能取得最佳疗效。考虑此病机理关键在“虚”和“瘀”。虚者为本,瘀者为标。故治疗时未发之时治其虚,病发之时治其瘀。两者结合,必取良效。
据此本人在临床多年基础上,每当三伏天时创用传统中药磨成粉剂在腰骶部敷贴,而平时用针刺腰骶部穴位来治疗PID,效果良好,深得病人喜欢。
具体方法:用干姜等中药磨成粉末,取蜂蜜汁调成糊状,于第一腰椎正中左右旁开1寸一直到腰骶部,用75%酒精消毒,用已调好的药糊直接铺到表面皮肤上,厚约2.5px,再贴上麝香止痛膏固定,如果用灵猫香或麝香作引药则效更佳。从头伏起至末伏每隔7-10天用药1次,共治疗四次,一般每次铺1-2小时,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一般不超过2小时。注意事项,灸疗过程中半小时后病人有温暖感,其热力直透少腹部,至1小时后局部皮肤有烧灼感,属于正常反应,不能坚持者取掉。灸后局部皮肤潮红灼热感,第二天会消失,如有起泡现象,感觉瘙痒,不用处理或用白玉膏涂患处即可,既可止痒,又预防泡破感染;治疗期间不食生冷之物,一个月内禁同房。
(2)针刺
一般取穴多为腹部腰部穴位为主, 如:关元气海中极,子宫,肾俞次s。针刺手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轻者单侧施治,重者双侧施治
2、治病机理
本治法的原则是以振阳散寒,通络化瘀,培本固元为主,从根本上打破虚和瘀之恶性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复发频率,减轻病情程度,治疗上利用伏天炎热夏季阳气最盛之时采用中药外敷于腰骶部督脉和膀胱区域。众所周知,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诸阳,背部是阳气汇聚之地,而所敷中药白芥子、干姜乃辛热走窜之物,诸阳相合,经脉得通,瘀血得去,元气得固,诸邪皆除而病得愈。
从铺贴和针刺部位在解剖学上分析,盆腔内神经分布主要有交感和付交感神经支配分支,如骶神经丛,卵巢神经丛、骨盆神经丛等丛横交错,遍布盆腔,而这些神经丛中的付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骶神经II、III、IV腰神经I-II。西医认为本病易复发难愈的根本原因是盆腔内血循环障碍。而药敷部位正是第I、II、III、IV、V腰神经分支和骶神经及其分支和相应动静脉分布之区域。故药物直接从局部皮肤渗透,药力针力直达整个盆腔,不但刺激神经而且影响该部位动静脉,促使其血流加快,带走代谢产物,改善炎症、消除疼痛,达到治病目的。
3、心悟
(1)整体性
临诊过程中碰到很多患者不单纯是盆腔炎,往往是由于病程过长缠绵难愈而导致很多并发症,比如:焦虑,失眠,消化不良,形体消瘦,腹泻,严重者甚至出现抑郁症,继发性不孕症等等,生活质量收到严重影响,所以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局部性,还要考虑到整体性,全面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2)瞑眩现象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笔者曾经遇到两例患者,开始医治时患者有好的方向发展,但有一次针灸针感比较强烈,无疼痛,治疗后约两小时后或第二天患者自觉整个腹部疼痛,不能行走,有病情加重趋向,患者以为针出问题了,急忙到医院去检查,结果没有查出异常,第三天患者完全没有症状,和正常人一样,效果特好,只是虚惊一场。在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也有类似情况。查阅文献,这个词最早有一日本医者提出,而在我国古书《书经》中提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说的是真能拔除病根的良药,要起瞑眩现象。
另一种情况是治疗过程中疾病逐渐向愈,但突然间加重,然后又急转直下地走向痊愈,常在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遇到。此种情况也属瞑眩现象。如果医者和患者不了解此,往往会大为狼狈而终止治疗,实际上是不用担心的。
四、预防和饮食
1、日常生活中注意下身保持清洁,勤换内裤,勤洗澡,腰部腹部脚底注意保暖,夏天经期不要洗冷水澡,尤其是流产后生育后更要注意。治疗期间不能疲劳过度,衣着冷暖适当,房事不能过度;适当锻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