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铺灸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近期补体的影响
目的: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方法;慢性盆腔炎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2组,取腰骶部穴用中药外敷治疗组共30例,针刺组30例。结果:发现敷药组和针刺组患者的C1、C3含量有明显改变(P<0.01,P<0.05),但是两组疗法对IgA、IgM、IgG含量都未影响。结论:敷药疗法和针刺疗法对本病有一定治疗作用,能够改变机体C1、C3的含量,起到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而且本治疗法较针刺疗法更简单、方便,无痛苦无付作用,时间短,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慢性盆腔炎是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治法诸多,为了探讨更有效、简便的方法,笔者从1999年以来系统观察了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并与腰骶部针刺法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了对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并对其机理作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纳入标准
①、下腹痛史及下腹压痛(可有反跳痛)
②、宫颈举痛或子宫触痛
③、附件区有压痛
④、有发热病史(T>38℃)阴超扫描确诊有炎性肿物。凡符合以上标准年龄在20-50岁之间,病程在1个月至十年内的患者。
2、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针灸科门诊病例及妇产科门诊将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经西药控制体温降到正常后转至本门诊病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病史1个月至十年,有流产史者30例,有剖腹产或下腹部手术史者10例,总共敷贴组30例,针刺组30例,组别之平均病年龄、病程、病情均具可比性。
3、检测指标
敷贴组、针刺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作IgA、IgM、IgG、及C1、C3检测。
治疗方法
1、铺灸组
施灸材料:用白芥子、干姜等中药磨成粉末取适量净水或新鲜生姜汁调成糊状;施灸部位:第一腰椎正中左右旁开1寸一直到腰骶部;施灸方法:上部位用75%酒精消毒,用已调好的药糊直接铺到表面皮肤上,厚约0.1cm,再贴上麝香止痛膏固定,如果用灵猫香或麝香作引药则效更佳;施灸时间:从头伏起至末伏每隔7-10天用药1次,共治疗四次,一般每次铺1-2小时,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一般不超过2小时;注意事项;灸疗过程中半小时后病人有温暖感,其热力直透少腹部,至1小时后局部皮肤有烧灼感,属于正常反应,不能坚持者取掉;灸后局部皮肤潮红灼热感,第二天会消失,如有起泡现象,感觉瘙痒,不用处理或用白玉膏涂患处即可,既可止痒,又预防泡破感染;治疗期间不食生冷之物,一个月内禁同房。
2、针刺组
取肾俞、腰眼、大肠俞、次s、中s加TDP神灯30分钟同时电针30分钟,重症者每日1次,腹痛止或体温正常后隔日1次,10次一疗程,三疗程后统计结果。
治疗结果
1、铺药组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
2、针刺组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
机理初探
1、我们从临床观察,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病因病机多是在流产期或经期有不洁生活史诸如饮食生冷、贪凉过度、局部受寒,久居湿地、劳累过度等,由此导致寒邪凝聚局部,阳气痹阻,气滞血瘀,久病则阳气受阻,失去温煦经络功能而致瘀者更瘀、虚者更虚,形成恶性循环,时间愈长,发病次数越多,病情亦愈重,患者体质亦愈虚,自身抗病能力愈差。故本治法的原则是以振阳散寒,通络化瘀,培本固元为主,从根本上打破其恶性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复发频率,减轻病情程度,治疗上利用伏天炎热夏季阳气最盛之时采用中药外敷于腰骶部督脉和膀胱区域。众所周知,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诸阳,背部是阳气汇聚之地,而所敷中药白芥子、干姜乃辛热走窜之物,诸阳相合,经脉得通,瘀血得去,元气得固,诸邪皆除而病得愈。
2、从铺贴及针刺所选部位在解剖学[2]上分析,盆腔内神经分布主要有交感和付交感神经支配分支,如骶神经丛,卵巢神经丛、骨盆神经丛等丛横交错,遍布盆腔,而这些神经丛中的付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骶神经II、III、IV腰神经I-II。西医认为本病易复发难愈的根本原因是盆腔内血循环障碍。瘀血及盆腔内炎症所造成粘连不断刺激盆腔神经丛故长期反复发生不同程度和性质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等症状,而中药敷及针刺部位正是第I、II、III、IV、V腰神经分支和骶神经及其分支和相应动静脉分布之区域。故药物直接从局部皮肤渗透,药力直达整个盆腔,不但刺激神经而且影响该部位动静脉,而针刺可以直接刺激局部神经血管,促使其血流加快,带走代谢产物,改善炎症、消除疼痛,达到治病目的
3、本实验初步观察了敷贴和针刺对患者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敷贴组患者C1,C3的含量由原先的不足提高到正常范围内,尤其对C1的影响,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针刺组对C1,C3的含量也有影响,也从较低的状态上升到正常范围。说明在本病治愈或改善的同时,其机体的抵抗力也随之明显改善。这充分证实了铺贴法能改变机体免疫机能。无论从实践还是从理论上证明该疗法的存在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