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以八脉交会穴为主穴,配合耳穴治疗产后尿潴留35例。结果:治愈率94%,总有效率100%。结论:以八脉交会穴为主穴治疗产后尿潴留,上通下达,标本兼治,见效快,疗效好,易于临床上推广运用。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的急症之一。本病以产后3天内多见,小便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中医又称为“产后隆闭”。现代医学通常采用保留导尿管24~48小时定时开放的方法[1]。但导尿容易诱发感染。笔者在病房会诊的一年里,以八脉交会穴为主穴治疗产后尿潴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均为初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29.5岁。其中自然分娩3例,剖宫产32例。在剖宫产的32例患者中,有30例使用了镇痛泵。
2、分型
产后尿潴留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种:虚证为脾肺气虚,肾阳不足,治则当补气温阳,行气化水,以助膀胱气化正常。实证为肝郁气滞,瘀热互结,湿热蕴内。治则当清热化瘀,理气行水,以使膀胱气化通利。35例患者中,虚证24例,实证11例。
3、治疗方法
3.1、针刺:
方法:患者仰卧位,选用直径0.35mm,长度40mm的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快速刺下,使局部有酸胀感。列缺、照海用平补平泻手法,阴陵泉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留针20min,
3.2、耳穴:
取穴:肝、肾、脾、肺、膀胱、三焦。
方法:取耳穴磁珠按压以上诸穴3~5min,间隔15min后可多次按压,按压时以患者耳朵有疼痛感,伴耳朵发热、发烫为佳。
4、疗效标准
以《新编中医妇科学》中“产后小便不通”一节的疗效标准为依据:小便通畅,症状和体征消失者为治愈;小便已解,症状及体征有改善者为有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者为无效。
5、典型病例
黄×,女性,26岁,于2001年6月28日行剖宫产手术后,导尿管留置24小时,拔除后不能自解小便,小腹胀痛,有尿意,但欲解不能,复插导尿管,于6月30日请针灸科会诊。当时,患者面色苍白,时常叹息,乳汁少,小腹胀,轻压痛,使用镇痛泵,舌质淡红,苔薄,脉弦。拟诊为气机阻滞,肝失调达,致膀胱气化不利。治则:疏肝理气,通利膀胱。取穴:双侧列缺、照海、阴陵泉、三阴交,留针30min后起针,再粘贴耳穴,按压肝、脾、肾、肺、膀胱、三焦,致双耳发烫,同时让护士拔去导尿管,嘱患者大量饮用温开水,双手搓热后按揉小腹,放松心情。1个小时后,笔者电话询问护士,诉患者已自解小便。
6、体会
产后尿潴留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初产妇,以滞产及手术产后多见。中医有关本病的文献始见于隋?《诸病源侯论》,并提出了小便不通是由于“因产动气,气冲于胞,胞转屈辟”及“小肠本夹于热,因产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胞内热结”的病因,而小便通畅有赖于膀胱的气化功能。《素问?灵兰密典论》曰:“膀胱者,中州清阳之气下陷,反致膀胱滞塞不通,即所谓州都之气化不行者。”
笔者选用列缺、照海为主穴,是因为产后尿潴留为膀胱气化失职,与肺、脾、肾三脏密切联系:因肺主气,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转输水道;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为水之下源[2]。列缺为手太阴之别,《灵枢?经脉》曰:“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 ,小便遗数……”照海属足少阴经,为阴跷脉所起之处,故与阴跷脉相通,其主治证有小便淋沥,膀胱气痛等。三阴交、阴陵泉均为足太阴穴,二者相配伍,有渗湿利尿的作用。近年来有实验表明:针刺狗的照海、三阴交等穴,当达到一定刺激量时,对输尿管蠕动有调节作用,可使输尿管蠕动显著增加。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的机理:一是针刺直接增加输尿管的蠕动,另一方面可能是增加尿量[3]。
另外,耳穴与脏腑经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按压耳穴也是对经络穴位的长期刺激。在治疗过程中,笔者发现,2例有效的患者均为实证患者,且伴有情志抑郁等症状,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本组35例患者中,有30例是使用了镇痛泵的,镇痛泵的大量使用与产后尿潴留的发病增多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综上所述,八脉交会穴治疗产后尿潴留,上通下达,标本兼治,见效快,疗效好,是值得临床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