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心肌显像到底好在哪尽管在我国核素心肌显像(MPl)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它已是最常用的冠心病诊断处理技术。核素心肌显像到底有哪些临床优势,它弥补了其他检查手段哪些不足呢?
诊断效果得到充分肯定
着名心脏病专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黄峻教授说,核素心肌显像在现代冠心病的诊断处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近十年来,美国负荷核素心肌显像的年临床检查病例数已远远超过心电图运动试验、冠脉造影以及负荷超声心动图,成为最常用的冠心病诊断处理技术。核素心肌显像在冠心病诊断、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应用已在美国心脏病学院的指南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推荐。
他说,近年发展并逐渐成熟应用的门控核素心肌显像在一次图像采集过程中,可以同时获得心肌血流灌注参数和左室功能参数。在不增加检查费用的情况下,门控核素心肌显像对左室总体及局部功能的评价,进一步提高了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也明显增加了对冠心病预后判断及危险度分层的价值。多项临床研究证明,核素心肌显像在冠心病预后判断及危险度分层方面的价值明显优越于临床和心电图运动试验,也优于冠脉造影。而对冠心病进行准确的预后判断及危险度分层是现代冠心病诊断与处理的关键。根据核素心肌显像可将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病人准确地区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
黄峻教授说,如今,已可以根据半定量及定量的核素心肌显像来制定冠心病病人的具体处理方案:核素心肌显像轻度异常者是药物治疗的合适对象;核素心肌显像中度异常者,如非特殊职业需要及病人本人有强烈愿望也是药物治疗的合适对象;只有核素心肌显像严重异常者才是侵入性检查、治疗和冠脉搭桥术的合适对象。
现有“金标准”的得力助手
冠脉造影能够较为直观、准确地反映冠脉狭窄程度,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目前它仍然是公认的“金标准”。但冠脉造影所反映的只是毫米级以上心脏表面较大血管的二维形态学变化,至于这一形态学的变化对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对冠脉储备能力的影响,冠脉造影本身是无法直接回答的。从冠心病的定义来看,其实质都是有无“心肌缺血”的症状和客观证据。核素心肌显像反映的正是心肌血流灌注状况。这是它有着更好的预后判断和危险度分层价值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比如,在美国制定的有关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指南中,均建议应用核素心肌显像来判断临界病变,并据此对病人做出诊断、指导治疗。再比如,以造影为标准,核素心肌显像表现为“假阳性”的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微血管病变或内皮功能异常所致。这些病人可能有相对或绝对的心肌缺血存在,但冠脉造影心脏表面大血管又无明显异常。多项临床研究中,对冠脉造影正常但核素心肌显像异常的这类亚组病人的分析发现,其预后和心脏事件风险明显高于两者都正常的亚组人群。相反,那些冠脉造影异常而核素心肌显像正常的亚组人群的心脏事件风险很低,与两者都正常者相比无差异。这是核素心肌显像具有更好的预后判断和危险度分层价值的临床基础。
李殿富说,从另一方面来看,冠脉造影这一二维的影像形态学检查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反映也是有限度的。一些情况下,它不能准确地判断冠脉固定性狭窄程度,如分叉处病变、开口病变、偏心狭窄等。同时,冠脉造影对不稳定病变,以及心肌梗死相关血管的固定性狭窄程度的判断也受到一定限制。因为这些病变除固定性狭窄外,冠状动脉的动力学变化、内皮功能的异常、斑块的破溃与血栓的形成等对心肌缺血的发生和发展均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核素心肌显像临床应用增长最快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诊断处理。
黄峻、李殿富两位专家最后指出,在临床实践中把核素心肌显像作为唯一重要的冠心病诊断处理手段,可能会造成漏诊并延误治疗。只有综合合理地应用心电图运动试验、核素心肌显像、负荷超声、冠脉造影等有创和无创性检查才可提高冠心病临床诊治水平,并使冠心病诊断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规范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