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模式下,注重看“病”,少考虑“人”,病人来了,首要就是诊断明确,标签要贴得对,然后用药、治疗,病的指标改善了,就治好了。但是病人如果还有不舒服,那也没办法。“病”已经治好了呀。
当然,生物医学为保护人类健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因之而受益。但不可否认,许多人在治病的过程中机体正气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康复一段时间,少数人可能会病愈人伤,生命质量大幅下降。而许多疾病只要贴上标签就是终生性的,如糖尿病、哮喘等,没有人敢说完全治愈,只能说临床治愈。
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发现生物医学模式之弊端。许多年以前,学者们就提出生物医学模式应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近来,心身医学又渐渐兴起。
中医模式下,“人”、“病”并重,而又以“人”为本,“病”为标。传统中医学其实就是心身医学,其重视“人”尤甚于“病”,略举于下:
1、传统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论病因讲究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及不内外因三因。正常情况下,正气调和,七情为生理现象,六淫为六气;病是由于正气伤而邪气犯。生物医学模式则以病为外来之物,务除之而后快。
2、传统的中医诊断大多是以病人之所苦为诊断。
3、注重改善病人症状,提高生命质量。一些疾病,可以带病生存,主要目标是: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注重机体正气;治疗目的以尽可能不影响生活质量、不影响工作、没有(或减轻)痛苦等为主。与生物医学模式之目的明显不同。
4、重视养生,倡导引、气功等,重视体质的提高。
5、重视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比如,对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等,更注重缓解期之调理,又有“冬病夏治”之传统。而生物医学模式则主要针对疾病发作时。
6、注重整体,因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治宜。同样的病,不同的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其治法可能差异很大,即同病异治。不同的病,同样的证,则可用同样的治法,即异病同治。而生物医学模式下则病明确,治法即明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