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作为现代人来说,医院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生命的起始地,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生命的终点站。妇产科的医生和护士是比妈妈还要早触碰到我们身体的人,是他们在我们小屁股上的一巴掌带来了我们的第一次呼吸。我国妇产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林巧稚大夫,就被很多人尊称为妈妈,我觉得非常恰当。当然,对多数人来说,陪伴着走完生命最后历程的除了亲人,也有医护人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医院是现代人的另一个家也不为过,而医护人员,自然也是你的“家里人”。
第二个基本事实是,所有人都会生病,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些个阶段不可避免地成为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强悍如亚历山大大帝者,只活了33岁。公元1900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而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基本增加了一倍,我想,任何人都不能抹煞现代医疗体系在其中的作用吧。从这点来说,医护人员是每个人面对疾患时的最大帮手。
第三,生病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当得知自己或至亲生病时,人的心理是最脆弱的,也是最敏感的。我最近刚刚接触过一个患者,在糊里糊涂可能听错了的情况下,以为自己确定得了“脑癌”,还没得到进一步证实,就回家喝了农药,抢救回来以后,到我们医院检查,发现脑子完全正常,根本没有所谓“脑癌”。还有一个家属,医生跟她谈话时,她只听负面的内容,不听正面的,丈夫还在手术过程中,她却跑到住院部的顶楼准备跳楼,幸亏被拦住,结果丈夫手术一切顺利,她事后想想,后怕不已。在我的诊疗过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四,医生是人,也会有判断失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分科越来越细,有些甚至在普通医生听都没听到过的疾病,或者在教科书中也没有很好办法的疾病(教科书相对来说是比较保守的),其实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的确,我也从患者家属的转述中,听说过一些牛气冲天的医生,断言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他医生也不可能解决。对这样的医生,你大可敬而远之。
第五,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带病生存。就拿高血压来说,现在只要控制得当,高血压人群的预期寿命与正常人群的预期寿命没有区别。有些疾病完全可能与人长期共存。
第六,很多情况下,是恐惧而不是疾病把我们击垮了。适当的警觉是必要的,但过度的担忧和恐惧除了损害我们的身体以外,对疾病的治疗只会帮倒忙。
第七,不要讳疾忌医。尽管医护人员其实是我们的“家里人”,但我们对医院、穿着白大褂、拿着手术刀或针筒的医护人员有着先天的恐惧感。想想我们小时候,有哪一个小朋友是喜欢往医院跑的?但对于有正确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我们知道,在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时,都需要找帮手。生病时,最好的帮手自然就是医护人员。
第八,不要迷信社会地位和关系在诊疗中的作用。有些患者一生病,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找一个最合适的医生,而是怎样找一个最强的关系。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权力介入只会扭曲医生的正常诊疗。华佗不愿为曹操看病的心理,适用于任何国家与时代。有些患者,总以为自己是一介平民,不知道大医院的门有多难进,其实在大多数医生的眼里,生命都是等价的,医院大门对每一个公民开放。
第九,选定最适合的帮手,全力配合诊疗。我们每天都在面对选择,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选择面空前地宽广起来。在性命所系的选择上,我们有选择帮手的权利,但一旦选定这个帮手,我们就要全力配合治疗。我们学过物理学中合力的道理,要想合力最大,两个力的方向就必须一样,任何其他方向的力,最终都会导致在最需要方向上力的损失。
第十,有些手术在时机选择上是很有讲究的,在病情稳定期手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有些家属(尤其是一些小患儿的年轻父母)不能理性的听取医生的忠告,而是感情战胜了理性,总希望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手术时间上一拖再拖,到病入膏肓,再也拖不下去的时候才来找医生,其实只能把患者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十一,手术就是与病魔的比赛,是比赛就一定有输赢。医生的能力固然有大小,但超人永远是不存在的。
总结上述观点,生病时,先别慌,好好冷静下来,做点功课,找到可信的医生,然后全力配合治疗,随时保持乐观的心态是最有利于康复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