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meningioma)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大部分来源于蛛网膜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15%~24%,97%为良性。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其发生可能与内环境改变、基因变异、外伤、病毒感染等有关。最新的WHO(2000年)病理分型将脑膜瘤分为15个亚型,其中上皮型、纤维型最常见,不典型者需放疗,间变或者恶性脑膜瘤则容易复发。临近的颅骨常因肿瘤受压变薄,或骨板被破坏,有时可见头皮局部隆起,也可使骨内板增厚,增厚的颅骨内可含肿瘤组织。
临床表现:脑膜瘤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左右,女性偏多。一般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早期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有慢性头痛、恶心呕吐,或突发抽搐起病。据肿瘤部位不同,临床表现还可以出现视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乏力等。常见部位有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溴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尚有异位的脑膜瘤,偶见于颅骨板障、额窦、鼻腔头皮下或颈部,系来自异位的蛛网膜组织,并非转移,脑膜瘤有多发性,约占1%~2%,可多达几十个。
诊断:CT、MRI是诊断脑膜瘤常用而可靠的手段,约15%脑膜瘤伴有不典型的坏死、囊变或出血,而增强有助于脑膜瘤与其他肿瘤相鉴别。MRI还可以显示脑膜尾征有助于肿瘤全切,减少复发的机率。
治疗:手术切除是脑膜瘤目前唯一根治方法。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脑膜瘤大多属良性,如能早期诊断,在肿瘤尚未使周围的脑组织与重要颅神经、血管受到损害之前手术,应能达到全切除的目的。对于小的脑膜瘤应早期切除,因肿瘤长大后容易侵犯重要结构使手术困难,增加并发症与死亡率。一部分较大肿瘤,尤其是深部脑膜瘤,与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粘连紧密或包裹,这时宜做肿瘤次全切除,缓解颅内压力,保护功能,或以分期手术的方法处理。
由于肿瘤的生长部位不同,约有17%~50%的脑膜瘤不能全切,以及少数恶性脑膜瘤需术后放疗。恶性脑膜瘤对放疗敏感,效果肯定,研究表明放疗能使脑膜瘤复发率从74%降至29%。伽玛刀(γ刀)、X刀与放疗有类似效果。
预后:大脑凸面和镰旁脑膜瘤一般预后较好,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死亡率在1%~2%,而深部、颅底脑膜瘤手术后并发症则相对较多。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平均每年脑膜瘤手术在2000例以上,并且应用了神经导航、术中MRI、Bold融合技术、电生理监护等新技术,从而使手术并发症降至更低。
术后常见问题:
1、术后头痛:病人在手术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头痛,一般与术后水肿有关,一般头痛程度无明显加重或逐渐缓解,说明水肿在消退。还有部分人出现血管性头痛,此类病人需放松情绪,积极适应周围环境,严重者可应用药物帮助缓解。如果头痛性质长期不缓解,或出现加重,或缓解后加重,则需就医进一步明确原因。
2、术后发热:病人术后3-5天可能出现低热,一般考虑为吸收热,多能自行好转。但如果出现高热不退则考虑感染,需要药物治疗。病人如出现感染一般在医院积极药物治疗后能治愈。少数病人拆线出院后出现发热(1周内多见),仍需警惕,因为部分病人存在感染延迟表现,或者出现切口周围皮下积脓。发热病人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3、术后抽搐:抽搐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部分无抽搐发作可逐渐减量至停用。部分病人需长期服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药,切不可私自减量或停用。
4、神经功能缺损:功能缺损主要与肿瘤部位、大小等有关,如中央沟附近脑膜瘤术后容易出现偏瘫,术后需康复治疗,水肿消退积极锻炼后多数病人能恢复;桥小脑角脑膜瘤术后容易出现一过性面瘫,神经完整保留者积极康复后多恢复。
5、放疗:对于病理为间变型或其他恶性脑膜瘤者需进一步放疗,放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忽视放疗或因为放疗反应而私自放弃。
6、复发:由于肿瘤的部位问题或者多发脑膜瘤病患者,或恶性脑膜瘤患者手术后复发几率很大,需定期复查随访,明显增大者需再次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