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老张因长期腰腿酸痛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接受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未见好转而在当地医院做了腰椎手术。术后症状不但没有改善,而且发展至患肢冰冷、剧痛,彻夜不能入睡,脚趾又出现溃疡、发黑坏疽。患者来到我院血管外科就诊,通过B超、CTA、DSA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一侧髂动脉完全闭塞导致下肢严重缺血,找到疾病根源之后我们在一侧髂动脉置入支架将一侧髂动脉打通,恢复血流,患者多年疾病得以解决。
像老张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尤其是很多中老年人都不重视行走后腿脚酸痛的情况,都觉得年岁大了这是很正常的,因此常被忽视或当作一般的腰腿痛或缺钙而长期误诊,个别患者甚至像老张那样误做了骨科手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需要提高对此病症状的认识。该病的特点是早期起病隐匿,早期表现为患者步行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肌肉的酸痛感,此时如果病人坐下小憩片刻,则酸痛感可缓解或消失,但再复行走一定距离后疼痛又会加重,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这是由于行走时下肢肌肉对氧的需要增加,但由于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这时就会发生无氧代谢,生成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神经而出现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酸痛感。随着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到疾病后期,动脉甚至可能闭塞,这时即使在休息时肢体亦处于极度缺血状态,神经末梢产生剧烈的疼痛,称“静息痛”,尤以夜间和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症状严重。同时皮肤、肌肉组织缺血使其活力逐渐丧失,终致出现患足特别是脚趾溃疡或者发黑坏疽,坏死部位的反复感染用一般药物常无法控制,产生所谓的“老烂脚”, 相当部分的病人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早期发现动脉疾病吗?首先人们可对照该病的早期症状进行初步自我诊断:如出现经常走几百米后小腿肚子就疼,或者脚发凉,那么就应在早起和晚睡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脚部皮肤颜色,下肢缺血时脚部皮肤颜色往往是发白的,或者是紫红色,还可摸摸脚的温度,如果有病的脚会比较凉。并可摸一摸足背动脉有没有搏动,如果动脉搏动正常,即可排除,如果足背动脉搏动很弱或消失,患此病的可能性就很大,那就应该到医院进行系统全面的血管专科检查。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下肢动脉彩超、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预防和治疗下肢动脉硬化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放弃吸烟等不良嗜好,禁食高脂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饮食清淡,多食水果蔬菜、豆类食品。还应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诊断为该症的患者,走路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缺血症状发作,但可采用适当的步行锻炼增强下肢组织对缺血的耐受力,并且促使闭塞动脉周围侧支血管的形成和开放,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出现足部发凉时要注意保温,但不能用热水袋暖脚或用热水泡脚,因为这样会加重下肢缺血,使病情加重。另外,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
对于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采用改进生活习惯、遵内科医嘱进行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虽能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已经存在的下肢动脉的狭窄和闭塞。病人还是应尽早到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处诊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重建患肢的血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手术方法包括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等传统手术和腔内血管重建术。相比而言传统手术创伤大、风险大,尤其不适宜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而下肢动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发展方向。手术只需要在大腿根部开一个米粒大小的口子,将导管、球囊、支架插入到病变动脉处,完成对狭窄、闭塞的动脉部位进行球囊扩张、安放支架,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从而使患者免受开刀之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