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诊断传统考虑:传统的骨性因素、神经因素、单块肌肉因素较多,目前可以再考虑的是:
肌肉的整体因素、运动模式因素、姿势习惯、心理因素、发育学因素
一、肌肉整体观
1、纵轴上考虑――肌筋膜链
后表线――类似膀胱经经筋
注意枕下肌群是全身肌肉调控的中心。
松解后表链的其他部位例如足底可以缓解后表链的紧张。
前表线――胫骨前肌、拇长趾长伸肌。股四头肌、腹直肌、胸骨筋膜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造成眩晕、偏头痛、旋转、后仰、低头紊乱,腹直肌、胸骨柄上,骨盆位置、腿的张力都会影响它。
体侧线――腓骨长短肌、髂胫束、扩张肌、臀大肌、腹斜肌、肋间肌、头夹肌、胸锁乳突肌;
前深线――胫后肌、趾长拇长屈肌、内收肌群
1、盆底肌、骶前筋膜、前纵韧带;
2、盆底、髂腰肌:
1、前纵韧带、膈肌、颈长肌、头长肌
2、纵膈、心包膜、壁层胸膜、斜角肌、
3、胸内筋膜、胸横肌、舌骨上下肌群、
此线说明太溪照海治疗咽痛机制
螺旋链――头夹颈夹肌、菱形肌、肩胛下肌、前锯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髂胫束、阔筋膜张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骶结节韧带、腰骶筋膜、竖脊肌;――由脚引发的颈椎问题――于螺旋链有关
想象骨架前后两条、左右2条,内侧1条,共5条竖直的绑带、螺旋一层、手臂搭在上面。正面、后面――评估双体侧线、螺旋线;侧面――评估前后线,
前表线和后表线都使上颈椎呈现过度伸展的姿势。前深线则使上颈椎弯曲以平衡它们。恢复生理曲度――头长肌、颈长肌强化 收下颌、强化核心肌群
手臂线――臂前表线: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上臂内侧肌间隔、前臂屈肌群
臂前深线:胸小肌、肱二头肌、桡骨骨膜前缘、大鱼际
臂后表线:斜方肌、三角肌、外侧肌间隔、前臂伸肌群
臂后深线:肩胛提肌、菱形肌、肩袖肌群、肱三头肌、尺骨骨膜、小鱼际
此线说明肩胛骨的位置和颈部的疼痛有关
手臂线对颈椎的影响
上交叉:胸大肌、胸小肌紧张-- 肩胛提肌、上斜方肌紧张;中下斜方肌、颈深肌群过弱
颈交叉――长春中医药大学齐伟
2、横轴上考虑深浅筋膜
浅层和深层之间的粘连,1造成动作的不流畅,某些部位过度劳损;2大脑的错觉,牵张转换成疼痛;――抓痧、钩针
深筋膜(肌外膜)的松解(异常张力来源)――托马斯手法、长圆针
深层和深层肌筋膜的粘连:多向的力线交错 ,CC点 center of coordernation,
肌肉和骨膜的连接处:压揉李建民或宣式压揉,越慢越好,筋膜组织的摇融性,银质针
3、网络中考虑各层筋膜
哪里容易损伤?劳损处。活动过度的地方
二、动态里的阴阳
运动模式:是不会用力,运动控制紊乱,不按正常的发力顺序。例如深层的肌肉不发力,导致浅层的斜方肌过度使用。
不但要分清关节有问题还是肌肉有问题、还是运动模式问题、呼吸模式问题;
引发疼痛的不是某块肌肉,而是大的程序损害。
运动中的阴阳
骨骼系统的静力性和坚硬的支撑――肌筋膜系统动态和柔性的支持;
控制姿势的肌肉张力――产生动作的肌肉的行为;
关节的运动――骨骼的刚性;
韧带的静力性非收缩控制――肌肉肌腱的动力性收缩控制;
动觉系统采集的动作感觉、平衡(筋膜网络)――视觉系统采集的图像反馈;
力学感受器触觉、压力、振动、姿势、动作――肌梭调节的肌肉紧张度的校准;
意识控制的自主动作和反应――反射控制的自动动作和反应。
举例 站立主动低头受限,仰卧主动低头不受限,姿势和动作控制不良-――训练,强化深层肌,稳定系统
摆正头和肩胛骨位置,好转――为失稳和运动控制问题――训练(俯卧、仰卧、坐姿、站姿抗阻训练)。
三、姿势和习惯:
头前移,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卡死,下段颈椎过度活动――练习:收下颌,旋转
止痛还是治痛?
止痛:cc点、浅筋膜松解、骨膜压揉、针灸
治痛(起因):姿势(骨骼排列、筋膜张力)、日常工作生活习惯、运动模式――结构分析,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的校正
姿势举例:超声科医生和口腔科医生、针灸科医生
四、心理
焦虑紧张
五、发育
婴儿出生后控制头部、翻身、爬行等,每一个步骤应该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发生,否则不完整的动作模式会带到成年,造成更高的损伤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