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门诊,也会有家长问,小朋友汗出多,怎么回事?
小儿多汗,医学上称为小儿汗证,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有生理性也有病理性。中医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较多者为自汗。
生理性多汗,是指因为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进食过急等导致的出汗,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生理性多汗可以起到调节体温、水电解质等作用。与小儿皮肤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等有关。
病理性多汗见于小儿佝偻病、结核病等情况。常常发生在室温不高,安静状态如睡眠时,仍是大汗淋漓,还伴有烦躁、哭闹、消瘦、胃纳差、精神状态不佳等症状时,则应及时请医生进行诊治。如果是因为缺钙而引起的佝偻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多接触阳光。其他疾病则做相应处理。
中医对于汗病的诊疗,需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免贻误病情。
中医认为,小儿汗证是阴阳失调的结果,常见证型有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脾胃蕴热等,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调治。例如内服中药、穴位贴敷及中药外洗等。
1、 营卫不和。表现为动则汗出,常常容易感冒,面色不华,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细。治疗可以用桂枝加黄芪汤。全方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黄芪组成;
2、 表虚不固。可以用玉屏风散,现在市面上有成药可以使用;
3、 脾胃蕴热。可以使用当归六黄汤,或者其他的清热例如龙胆泻肝汤等加减治疗;
4、 气阴两虚。可以使用生脉散。
以上药物的治疗需要在医生处就诊后使用。
如果没有其他的夹杂症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处理。最重要的是安全,在安全的基础上,取得疗效。
1、穴位敷贴,可以取五倍子粉适量,用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神阙穴(脐中)并固定,对于调节各种小儿汗证,特别是盗汗,效果比较好。此法来源于明朝龚信《古今医鉴》中所介绍的简便方。其以“五倍子末,津调填满脐中,以绢帛缚定,一宿即止;或加枯矾末尤妙”。 五倍子研粉敷肚脐。用此方治疗各种汗证,不论盗汗、自汗,亦或手脚心出汗。尤其是小儿服药困难,用此法更方便些。此外,本方可治疗小儿久泻不止。凡是小儿久泻不止,查看肛门不红则,此法屡用屡效。
也有用五倍子、龙骨、郁金按2:l:1碾粉备用。随机用药,睡前将患儿神阙穴及膻中穴擦净,再将药粉与陈醋调成泥团如蚕豆大小敷于神阙穴及膻中穴,然后用4厘米×4厘米胶布一块贴在放好药团的神阙穴及膻中穴上,胶布中点对准脐中及双乳中穴,每次敷6~12小时,一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有:“郁金,自汗不止,郁金末卧时调涂于乳上”的论述。验之临床,治疗自汗、盗汗均有良效。本临床观察中阴虚内热型疗效最佳,气阴两虚型次之,脾胃积热型效果欠佳。
2、养成合理饮食的良好习惯,控制对荤食、甜食的过多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碧桃干、糯稻根也是常用的止汗草药,许多人喜欢用来熬水止汗,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取材方便,经济实惠,水煎液气香味甘醇,小儿容易接受。
4、可以用质量上好的西洋参1~2片泡水,部分小儿可以缓解,太子参适量也可。对于气阴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红的孩子有效。
5、龙牡壮骨颗粒,现在药房不知道有没有了,以前用过效果不错。
如果上面5种简便的方法没有效果,还是要到医院看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