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发现和切除病灶是提高早期肺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策略。病理诊断是判断组织良恶性的“金标准”,术前病理诊断方法包括针吸穿刺活组织检查(NP)与切除活组织检查(EP)。相较于前者,后者可保持病灶组织的完整性以便病理医师进行评估,因此医师更青睐于EP。
为减少活检后并发症,EP常在胸腔镜手术(VATS)辅助下进行,其最终临床效果与开胸手术组织活检相当。然而在VATS组织活检中,医师只能肉眼定位或手指触及45%患者的肺结节。若结节的直径过小(<10mm)、距胸壁过远(>5mm)或呈半固态或毛玻璃样,定位则更加困难。 定位失败的患者将不得不行肺叶/段切除或转为开胸手术。
目前可行的VATS辅助EP定位方法有各自的局限性:指触法成功率低于40%;术中超声扫描对于肺气肿病人敏感性过低;线钩定位的气胸发生率及压缩程度较高;染料定位容易扩散,影响手术的精确性。
鉴于此,英国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Finley博士研发了一种弹簧线圈用于定位病灶以便行楔形切除。其开展了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以评估术前线圈定位对诊断及手术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发表在 J THORAC CARDIOV SUR 杂志。
该研究纳入56名患者,其中29名行术前CT引导下线圈定位,其余作为对照组直接行VATS手术。
结果显示患者结节的大小、形状、距胸壁距离并无差异。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术前线圈定位的患者有更高楔形切除率(27/29:13/27)、较短的病灶切除用时(37min:100min)/ 手术用时(121min:331min)和较少的切割缝合器钉仓消耗(3.7:5.9)。此外,两组患者的总花费并无差异,且手术结束后90天内均未发生死亡,病理诊断为肿瘤的患者无一出现复发。
线圈的使用并无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分析显示对照组中较多的切割缝合器钉仓消耗抵消了线圈的费用,故两组患者住院总花费并无差异。Finley 博士指明线圈定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可定位非实性肺结节,此类结节恶变机率较大且 PET/CT 检查通常呈假阴性;
2、线圈定位的精确性高(不易发生位移);
3、气胸压缩程度小;
4、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组织标本的影响,方便病理医师处理与描述标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