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颈痛是以患者肩颈部和上肢末端疼痛、麻木等综合症状为表现的一类疾病,病程通常超过6个月。该疾病以往常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慢性颈痛的发病率呈现上升和低龄化的趋势。由于对该疾病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基于患者的主观感受,而在我国,对慢性颈痛的诊断和研究传统上属于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范畴。
对于慢性颈痛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情况,Hogg-Johnson 等对近十年的文献回顾中发现,颈痛的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55/1000人至213/1000人,由于运动导致颈部受伤的发病率为0.02/1000暴露人至21/1000暴露人,其中30%至50%的患者病程在12个月以上,因疼痛导致活动受限的患者约占1.7%至11.5%,女性多于男性。危险因素包括:家族遗传、心理健康不良、吸烟,而椎间盘退变不是颈痛的危险因素。Carroll等通过近十年的文献回顾性研究进而对影响慢性颈痛预后的因素进行辨别,认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例如患者的心理健康、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均能较明显地影响预后,另外,年龄越小的患者预后越好,而体育锻炼、性别、家族史等均非影响预后的因素。Boström等进行的一项样本量为2914例,针对18-25岁青年学生进行队列研究提示,肩颈和上肢的慢性疼痛是导致年轻人精力衰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且女性人群中更为显著。Cassidy等探讨了使用公共卫生干预手段控制慢性颈痛的可行性,但认为目前暂时没有证据支持可以使用群体层面的干预方法能够有效控制该疾病的发生。
慢性颈痛尽管作为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目前仍然缺少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evidence-based studies)对治疗该病的各种疗法的疗效进行科学评价[5]。目前对慢性颈痛的治疗方法主要来源于临床经验。对慢性颈痛的主动预防,包括改善工作环境,并提倡使用适合的座椅以保持较好的体位。另外,在睡眠时使用合适的颈部支持物和进行颈部的运动可以改善颈痛的症状。在被动治疗方面,疗法包括按摩,针灸,机械牵引,电疗法等,经过临床研究,都认为疗效比较局限。非甾体止痛药物(NSAIDs),肌松药物和镇痛药是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法。局部注射镇痛药物和/或加皮质激素的方法能很好的缓解疼痛。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以助恢复颈部的正常活动。以颈椎融合术为代表的外科手术治疗主要的适应症是极少数对于非手术治疗均无效的病例。
在传统/替代疗法方面,针灸通过针灸医生对患者进行穴位针刺并施以不同的运针手法,或者通过电、热等刺激,以及艾灸、穴位注射中草药提取物等方法,以激活患者自身的经络系统,取得缓解疼痛的疗效,具有止痛效果好、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开展,并对其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如Trinh等对针灸治疗慢性颈痛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从CENTRAL、 MEDLINE、EMBASE、MANTIS、CINAHL等数据库中检索截止至2006年2月底的RCT和准RCT临床试验报道文献,纳入标准采用Jadad评分,共纳入10项研究(共661例,Jadad评分平均为2.3/5),对照干预方法包括假针刺和其他疗法(运动、按摩、牵引等),研究结果提示针灸在缓解疼痛的短期疗效较对照组稍好,而且具有安全,不良反应轻微等优点。
针灸对慢性颈痛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纯传统针刺、腹针、针刺配合经皮电刺激治疗、穴位注射中草药制剂、针刺合并中草药治疗、针刺合并理疗、皮肤针、挑刺、小针刀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