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人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如何获得一个健康的人生,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所共同追求的。这是一个人生的大命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创造一个身心和谐美好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真谛。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中医学,就是研究如何养生、如何延缓衰老、如何防病治病的一门学问。首先,这里涉及到一个对生命过程的基本认识的问题。更深一层来说,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探索生命现象的呢?广东省中医院肝病专科谈博
在缺乏一切辅助手段的情况下,古人以自己的肉眼观察世界,以心灵体验宇宙,以智慧理解生命,以生命实践真理。他们发现自然界的生长衰亡竟然遵循着一样的规律。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阴与阳,是指万事万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这种抽象的表述与思辨方法对于现代人认识事物仍然是有启发意义的。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能够统括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类生存于天地之中,亦复如此,所以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了解了生命演变的程序与规律,顺应规律,适应变化,在变化中保持平衡的状态,正是中医所提倡的获得身心和谐健康的途径。
掌握生命变化规律之后,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使之向健康的方面转化,从而避免疾病的出现。这就是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态度,即“不治已病治未病”,料在机先,突出预防的重要性。一方面“防患于未然”:做到未病先防,注意平时生活起居中的细节,讲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消弭发生疾病的隐患;另一方面“防微杜渐”:既病防变,要求医生要以一叶知秋的洞察力,掌握病情变化的脉络,判断疾病的预后,从而采取措施阻断这种恶化的趋势。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和相通的。
养生、延缓衰老,正是这种预防保健思想的具体体现。即使是中医治疗疾病,也贯穿着以治防变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解决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中医认为内因在疾病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人体正气越充盛,则抵抗疾病的能力越强,即便感受外来致病因素(中医称为“邪气”),也不容易发病。反之,若有疾病发生,必然是因为人体正气相对衰弱的缘故。比如,感冒流行时,同样接触发病者,机体防御功能弱的较易感染,防御功能强的不易发病;故而,有些人经常感冒,通常中医认为体表卫气虚弱的问题的关键,补气固卫的名方“玉屏风散”可以解决此类疾患,通过提高抗病能力减少感冒的频率。现代医学把感冒归类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认为是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时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结果,自然病史具有自限性,就是可以不用服药而也能在5-7天自愈。但是,经常出现感冒,就提示其机体防病能力减弱的因素,中医认为“伤风不醒便成劳”,意指经常出现感冒的人,这种本可以自愈的小病,若处理不当,却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接踵而致的健康问题。
中医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体现在通过针灸、药物或养生方法,激发或提高机体自身的抵御疾病的能力,达到人体内阴阳二气相互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状态,并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规律保持和谐。这正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难道这种气血冲和、阴阳平衡的状态与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倡的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不是同一境界吗?
中医这种“治未病”、调节阴阳平衡的思维方式,不仅对于现代人类创造健康生活、提高抵御疾病能力、解决亚健康等问题具有启示意义,更有价值的是,数千年来中医学积累的理法方药,极大地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医认识事物的方式,是宏观的、动态的,讲究人体与环境的联系,重视社会、地域、气候等外部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是综合的、调节性的干预,追求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体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些也正是现代医学以往所忽视的但近年来日益关注的课题。因此,中医与现代医学之间,不存在互相替代的问题,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关系。二者的结合,反倒能提供更加丰富的诊疗方案,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在没有更高层次的哲学层面整合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寻求局部的结合与合作,可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能给病患提供不同选择的医疗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