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足疼痛中,外侧2至5趾,以及相对应的跖趾关节或跖骨头下疼痛,是临床医生最为头痛的疾病。进行详细的检体和检查后,确诊通常并不困难,治疗也相对不复杂。但是前足疼痛通常是足踝外科医生诊断与治疗,如果是普通的骨科医生,因为对这一领域的了解不全面,可能在鉴别上需要特别小心。此文对前足最常见的锤状趾进行简单的讲解。
锤状趾(Hammer toe)是足趾的常见畸形,定义为跖趾关节过伸,近端趾间关节屈曲,远端趾间关节伸直的畸形状态。畸形通常见于第2、3足趾,通常需要和锤状趾进行鉴别的畸形有爪形趾(Claw toe)、槌状趾(Mallet toe)。
临床表现
疼痛和穿鞋受限是锤状趾的主要临床症状,严重畸形可以并发趾间关节背侧鸡眼形成,或是趾尖处严重的痛性胼胝。畸形出现后,患者穿鞋严重受限,有时宽松的运动鞋也不能穿。走路成为一种折磨,长期畸形会造成患者严重的足部功能受限。
查体
主要是要分辨畸形是柔韧的还是僵硬的。僵硬性畸形通常需要进行趾间关节的成形术(DuVries术),而柔韧性畸形通常采用肌腱移位术可以治疗。
然后要注意畸形位于跖趾关节还是近端趾间关节,还是两者都有。
抽屉试验(Lachman’s test),抽屉试验检查的是跖板与侧副韧带的功能。通常认为足趾远端出现背伸移位大于2mm或是移位大于50%就为阳性表现。注意检查者的手要握在正确的位置,否则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病因
锤状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拇外翻、第2跖骨过长、穿尖头鞋。此三种情况下,足趾长期承受异常应力,渐渐出现畸形。临床上还可能见到有第1跖骨过短的患者,因为外侧跖骨受力过大,出现锤状趾。
锤状趾出现后,足部通常还存在肌肉力量的不平衡和跖趾关节不稳定。
足内在肌的肌肉力量下降,会造成跖趾关节屈曲力量不足,趾间关节背伸力量不足。从而趾长、短伸肌腱和趾长、短屈肌腱的力量相对过强,出现锤状趾畸形。
肌肉力量不平衡,足趾长期处于畸形状态,可以出现趾间关节活动度消失,由一个柔韧的畸形,转变成僵硬性畸形。
此外,畸形的足趾造成跖趾关节稳定结构,如跖趾关节副韧带和跖板,在足部行走时承受过大的应力,出现损伤、功能不全、或是断裂。从而出现交叉趾或是“漂浮趾”。从精确的定义来讲,跖板损伤的足趾与拇外翻时的足趾损伤机制并不完全相同。不过长期的应力造成损伤的结果基本是一样的。从临床上讲,这些畸形的治疗方式也是一样的,在此放在一起讨论(图2)。
畸形通常见于第2、3足趾(图3)。通常足趾的稳定结构有跖板、跖趾关节的侧副韧带。副韧带损伤可造成足趾在冠状面出现不稳定,而跖板损伤造成的是矢状面的不稳定。如果两者同时存在,可有交叉趾出现。
治疗
锤状趾的治疗方法并不多,保守治疗时,如果是僵硬畸形,需要在趾头下方戴月牙形的趾垫以适应畸形,如果是柔韧性畸形,可以用锤状趾垫进行限制。但是保守治疗的长期效果并不好。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疼痛会再次出现。
足趾外侧畸形的手术方式选择是比较有限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有Weil截骨术(跖骨头短缩截骨)、Girdlestone-Taylor术(屈肌腱向伸肌腱移位术)、以及伸趾肌腱Z形延长术。如果是僵硬性的畸形,可在趾间关节进行关节成形术(DuVries术)。
爪形趾的治疗与锤状趾类似,但是僵硬性的爪形趾对跖骨截骨短缩或是软组织松解的依赖性更大。
以上治疗方法都有并发症出现,术后足趾畸形复发、足趾僵硬、足趾无力或是残留疼痛等等都可在临床中见到,但是发生率不同。最常见的患者不满意结果是僵硬性畸形,足趾肌肉力量异常不可能完全由手术恢复,因此,术前要与患者交流,表明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疼痛和穿鞋,患者了解手术目的后再进行手术。如果患者期望很高,并不适合手术处理。
伴有跖板损伤的患者,术后最常见“漂浮趾”(Floating toe),这一并发症可能与手术没有进行跖板修复有关。近来文章报导跖板的手术修复,或是跖趾关节囊修复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详细内容可见相关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