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心医学”模式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起,医学模式就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多元化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已经不再是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它们在“疾病谱”和“死因谱”中所占的地位已显然不重要,相形之下,与心理性、社会性因素有关的疾病却显著增高,以目前前三位死因的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来说,都包含有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心理、社会因素在内。人们开始从身心医学的角度来研究疾病,针对疾病谱系的变化,要使单纯技术治疗转变为技术、行为、心理治疗并重的规范化诊疗护理模式。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不关注患者躯体疾病并存的心理问题,许多具有心理疾患的患者隐藏在普通门诊中,以“心脏病”、“消化道疾病”或其他症状就诊于普通门诊,由于医生不具备心理方面的知识导致大量病人的误诊、漏诊,精神心理障碍识别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更低,另外这部分患者根本不知道患上了心理疾病,更不会主动去心理门诊就诊,故许多医院所设的心理门诊实际上不能解决这些患者的心理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有关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心理问题,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疾病恶化。
由于牵涉两个学科,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部分心血管患者尽管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进行支架置入和手术,但是由于合并心理问题,尤其是焦虑和抑郁,患者很难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难以实现真正的康复;
有不少患者因胸闷胸痛或心悸气促到心内科就诊,患者本人,甚至是心内科医师都以为是心血管疾病所致,实际的情况却是并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而是由于焦虑抑郁心理所促发的躯体症状,由于缺乏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过度使用CT或冠脉造影检查,浪费了卫生资源,还加重了病情;因此,2006年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健康教育家胡大一教授首次提出“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并指出,双心医疗模式有必要成医院营运的必须。双心医学是一门有心血管病学与心理医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在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心身健康――即心身健康的全面和谐统一。“双心医学”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综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干预治疗,强调健康的机体和健康的精神心理状态的和谐统一。
2、在综合医院设立双心医学服务
为了使双心医学真正应用于临床中为患者服务,胡大一教授提出建设“双心会诊”:将心理科的医师请到心脏科会诊,同时又让心脏科的医师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后才能给患者看病。开设双心门诊是“双心医疗模式”的一个重要实践,是方便有心理障碍的心脏病患者就诊的窗口部门;同时,开设“双心门诊”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们树立关注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双心门诊”是由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层面的医务人员共同构成的。
医生必须在诊治患者的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精神心理健康。因此,出任“双心门诊”的医生是有一位比较资深的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生或者全科医生,并且已通过精神心理障碍诊疗技能培训,凭借他们丰富的行医经验,在诊治病人患心血管病的同时,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着伴有精神心理疾患的可能。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各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每天都有超大的门诊量,导致医生分摊在每位患者身上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开设“双心门诊”可以对日常的心脏内科门诊量进行分流,为伴有精神心理疾患的患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充裕时间。
双心医学主要是为下列三大方面的患者服务:
(1)精神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共病患者 即已确诊心血管病患者,经心内科检查及治疗后,仍然有明显的心血管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症状,并有情绪不安、担忧、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症状。
(2)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需要与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的患者 如惊恐障碍患者,有反复发作的严重心血管症状,但是经过心电图、心脏运动试验、或心脏导管检查,未发现明显心脏器质性病变者;
(3)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或心血管病患者围手术期,都需要配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2006年国内首先是由胡大一教授在北京尝试双心诊疗模式的探讨,接着上海杨菊贤教授及全国多个医院也开展了双心门诊特色诊疗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从2007年开始,在每年的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大会上都开展了双心论坛,2008年开始广东省人民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至今接诊了双心会诊及门诊患者两千多人次。
2010年到2014年四年间,由广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和广东省人民医院与美国杜克大学联合主办了多次“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常见精神障碍诊疗技巧培训班”,帮助了许多医护人员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转变固有的服务理念,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识别处理常见的轻中度精神心理疾病的知识,构建重视身心全面健康的氛围和身心全面服务的人性化、理性化医疗模式。
3、双心医学的未来展望
双心医学的真正成功在于形成一种日常操作的医学模式,而非只是挂上一个牌子说这个时间段或这个诊室才是双心医学门诊。如果每个医生在日常出诊时都从患者的身心健康出发,按照患者的需要安排回访和必要时通过医院申请联合会诊,那么每个医生出的都是双心医学服务。双心门诊的开展,不应该只是某家或某几家医院的特色,而是每家医院运营的必须。目前国内“双心门诊”由心内科专家和心理专家共同坐诊,而且心内科医生必须定期进行系统化的心理学培训。双心医学的发展可突破传统模式下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提升医教研的质量,以便带动更多未来合格医师的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