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发病急骤、危及肢体甚至生命的血管外科急症,我院自1992年来采用Fogarty气囊导管治疗42例患者,并结合术中术后采用抗凝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经验与体会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88岁,平均年龄58.2岁,起病后8小时内来本院就诊5例,起病后8~24小时来本院就诊20例,超过24小时者17例。8小时内就诊患者无肢体坏疽表现,8~24小时内就诊患者肢体出现坏疽者6例,24小时后就诊患者肢体坏疽者9例。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部位:
部 位
例 数
%
腹主动脉跨栓
5
11.9
髂动脉
10
23.8
股动脉
17
40.5
N动脉
8
19.1
N动脉以下
2
4.7
合计
42
100.00
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突发性单侧下肢疼痛、麻木、皮温降低、皮肢苍白或青紫,患肢N动脉、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博动消失,8例患者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诊断明确。
1.2 治疗方法:患者均采用Forgarty气囊导管动脉取栓术。采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患侧股三角处行纵行切口,显露股动脉,横行切开股动脉,于股动脉近端及远端插入25~30cm后缓缓拉出导管,反复操作数次,至近端有高压血流喷出,远端有较丰富回流血液。肝素盐水注入远瑞动脉冲洗并注入尿激酶20万u。4-0prolene线连续缝合动脉切口,术后常规给予尿激酶40万u/d,低分子肝素0.8/d或肝素5000u/d。
2、结果
手术42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22例肢体恢复好;3例围手术期内再次栓塞,均行再次Forgarty导管取栓术;2例就诊时无肢体坏疽患者术后行肢体截除术;术前17例出现不同程度肢体坏疽患者中2例未行肢体截除,其余均行不同程度的肢体截除术;2例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所致小腿筋膜间隔综合征,给予切开筋膜减压,术后肢体恢复好。
3、讨论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动脉脱露的血栓或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动脉管腔堵塞,导致下肢出现急性缺血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多以50岁以上患者多见,患者常合并有心血管病变,如风心、冠心、房颤、亚急性心内膜炎,动脉硬化症及主动脉瘤等,其临床征象不尽一致,及早的诊断及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3.1 诊断
患者突然发生严重的肢体缺血征象,相应动脉博动消失,出现无脉(Pulselessness)、疼痛(Pain)、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和运动障碍(Paralysis),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特别是伴有心房纤颤,近期发生心肌梗塞或主动脉瘤的病员,诊断并不困难。
进一步明确栓塞的部分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诊断的关键所在:通常可通过查体来准确判断出栓塞的平面,其主要的依据是肢体相应动脉博动消失,以及皮温、皮色改变的平面。其中皮温改变一般发生于动脉栓塞水平一个关节平面以下;皮色改变一般发生于动脉栓塞一至二个关节平面以下,例如:股总动脉栓塞表现为患肢大腿下部以下皮温降低,皮色改变始于小腿中下部。
如诊断有疑问,可采用辅助检查方法:1、彩色多普勒检查:能准确地判断动脉栓塞的部位,还可发现静脉系统中未知的血栓;2、动脉血管造影术:是测定血栓最准确的方法,但具有创伤性,仅在病情平稳、充分的抗凝治疗后可行此检查。如诊断明确者,一般不行此项检查。
3.2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凡是急性动脉栓塞,无论是否行手术治疗,都要先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是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治疗,只有当患者病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较小动脉栓塞,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动脉栓塞时间长,肢体远端已出现坏疽等时,才单纯行非手术疗法。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有:适宜的体位、抗凝、祛聚、溶栓、解痉、扩张血管、高压氧及中医中药等治疗措施。
2、手术治疗
下肢动脉栓塞以往主要采用切开动脉、导管负压吸引及血栓内膜剥离术。自1992年我院采用经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及用破损的Fogarty导管于栓塞血管远端注入尿激素酶等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的疗效。
急性动脉栓塞预后与接受正规治疗时间密切相关,苑超等报道12小时内接受手术无死亡发生,截肢率3%。本组动脉栓塞8小时治疗者,治愈率达100%,但大部分病例入院就诊时间大于8小时以上,其延误治疗的原因主要与患者自身延误就诊及基层单位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专科知识而误诊、或盲目溶栓延误及时手术,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有关。
我们认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争取在肢体未发生坏疸前取栓,但即使出现肢端未梢缺血坏死或小腿以下点、片状皮肤局限性坏死灶,也应及时手术恢复血供,保肢能否成功与病人本身肢体侧枝循环形成程度相关。取栓术仅能取出动脉主干血栓,若患者并有静脉回流受阻时足部或肢体肿胀者,手术后效果差。但通过取栓术后供血改善可有效降低截肢面,而且截肢残端有可能一期愈合。术中术后采用抗凝、溶栓等治疗可有效的提高肢体存活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