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薛这几天一直忧心忡忡,原来他平时经常突然感到胸闷,甚至心脏漏跳一拍,结果体检时查出了“早搏”。记者获悉,在工作搏命的年轻人中,早搏并不少见,是否都需要吃药治疗呢?心血管病专家指出,有些类型的早搏患者不需要吃药,积极干预反而可能变成过度治疗。
功能性早搏
多发生在安静状态下
早搏,是心脏过早搏动的简称,亦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是一种最常见的异位心律,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 房性、房室交界处性和室性四种,以室性最多见,其次为房性,窦性过早搏动罕见。“‘早搏’患者要区分情况,再确定是否治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周淑娴教授指出,首先应明确是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还是功能性病变引起的,并考虑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通常来说,由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早搏,往往在运动、劳累状态下多发,而功能性早搏往往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多发。而功能性的早搏常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主要的表现可能是主观感觉方面,在生理层面并不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患者的年龄、性别也常常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一个30岁的早搏患者,如果是女性,多以功能性的居多。因为女性在绝经以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是很少罹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如果是男性,则要看他有没有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家族史,需排除冠心病等器质性疾病。最简单的,就是做一个心脏超声波检查,确定一下心脏的大小、结构、功能有没有问题,根据检查结果看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冠状动脉的检查,如冠脉CT、冠脉造影等,以便确诊冠心病。
症状严重的
可遵医嘱用药
如果诊断为器质性病变的早搏,应该先对原发疾病进行药物等治疗,改善原发病后,早搏也会相应缓解。对于功能性早搏的治疗则必须防止过度治疗。
如果功能性“早搏”自觉症状不明显,仅仅是在心电图上有表现,就没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应该着重于生活方式和规律的调整。周淑娴教授指出,除了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外,还要保持情绪稳定,协调好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因为情绪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是引起功能性“早搏”的主要诱因。
如果功能性早搏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对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则要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用药以缓解症状,可以服用调解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情况严重的可以使用β阻滞剂类药物抗心律失常,或是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周淑娴教授强调,在“早搏”的治疗上,切不可抱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态度,一诊断出病就开始吃药。这是因为,过度治疗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可能比“早搏”本身要严重得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