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hyperparathyroidism ,简称甲旁亢 ) 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三发性和假性四种。原发者是由于甲状旁腺本身病变 ( 肿瘤或增生 ) 引起的甲状旁腺素 (PTH) 合成与分泌过多,通过其对骨与肾的作用,导致高钙血症和低磷血症。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肾结石、消化性溃疡、精神改变与广泛的骨吸收。近年来,不少患者由于常规测定血清钙而得以及时发现。这些患者除高钙血症与血清 PTH 增高外,常无明显症状。
继发性甲旁亢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低钙血症,刺激甲状旁腺,使之增生肥大,分泌过多 PTH 所致,常见于肾功能不全、骨软化症、小肠吸收不良和维生素 D 缺乏与羟化障碍等疾病。在继发性甲旁亢的基础上,由于腺体受到持久的刺激,部分增生组织转变为腺瘤,自主性地分泌过多 PTH ,称为三发性甲旁亢,临床少见。假性甲旁亢是指某些恶性肿瘤 ( 如肺、肝、肾和卵巢等恶性肿瘤 ) 分泌类 PTH 多肽物质,致高钙血症,称伴瘤高钙血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旁腺腺瘤、增生肥大或腺癌所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其中腺瘤约占总数的85%,而甲状旁腺癌却极少见(<2%),约10%-20%的病例为甲状旁腺增生,常累及上下4个腺体。部分患者系家族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MEN) 的一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不同类型的 MEN 有不同的基因缺陷。 MEN -1 的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 11q13带。MEN2基因则位于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即 10q11.2 带,为 RET 原癌基因,其表达产物为ret蛋白。
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如下:
一、甲状旁腺 病变可分三种。
1、腺瘤约占80%以上。腺瘤小者埋藏于正常腺 体中,大者直径可几厘米。腺瘤有完整的包膜,常有囊变、出血、坏死或钙化。瘤组织绝大多数属主细胞,也可由透明细胞组成,腺瘤内找不到残留的脂肪细胞。病变累及一个腺体者占90%,多发性腺瘤少见。腺瘤亦可发生于胸纵隔、甲状腺内或食管后的异位甲状旁腺。
2.增生肥大近年来发现由主细胞增生所致的病例较前增多(约占15%左右)。增生肥大时往往四个腺体均有累及,外形不规则,无包膜,腺体中一般无囊肿、出血和坏死等改变,细胞组织以大型水样透明细胞为主,间有脂肪细胞。由于增生区周围有组织的压缩,形成假包膜易误为腺瘤。 3.癌肿包膜、血管和周围组织有肿瘤细胞浸润、核分装、转移等。
二、骨骼主要病变为破骨或成骨细胞增多、骨质吸收,呈不同程度的骨质脱钙,结缔组织增生构成纤维性骨炎。严重时引起多房囊肿样病变及“棕色瘤”,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及畸形。新生儿组织中钙化少见。以骨质吸收为主的骨骼病变属全身性。骨病分布以指骨、颅骨、下颌骨、脊椎和盆骨等处较为明显。此外也可发生骨硬化等改变。
三、钙盐的异位沉积肾脏是排泄钙盐的重要器官、如以排泄时尿浓缩及酸度等改变,常可发生多个尿结石。肾小管或间质组织中可发生钙盐沉积。此外亦可在肺、胸膜、胃肠粘膜下血管内、皮肤、心肌等处发生钙盐沉积。
病理生理
由于甲状旁腺大量分泌 PTH ,使骨钙溶解释放入血,引起高钙; PTH 还可在肾促进 25(OH)D3转化为活性更高的1,25(OH) 2D3,后者促进肠道钙的吸收,进一步加重高钙血症。同时,肾小管对无机磷再吸收减少,尿磷排出增多,血磷降低。由于肿瘤的的自主性,血钙过高不能抑制甲状旁腺PTH的分泌,故血钙持续增高。如肾功能完好,尿钙排泄量随之增加出现高尿钙。所以,甲旁亢患者表现为高钙血症与低磷血症、高尿钙、高尿磷。骨基质分解,粘蛋白、羟脯氨酸等代谢产物自尿排泄增多,形成尿路结石或肾钙盐沉着症( nephmealcinosis) ,加重肾脏负荷,影响肾功能,甚至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由于持续增多的 PTH ,引起广泛骨吸收脱钙等改变,严重时可形成纤维囊性骨炎 ( 棕色瘤 ) .血钙过高还可发 生钙在软组织沉积,导致迁徙性钙化,如肺、胸膜、胃肠粘膜下血管内、皮肤等,如发生在肌腱与软骨,可引起关节部位疼痛。
PTH 还可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使尿呈碱性,进一步促使肾结石的形成,同时还可引起高氯血症性酸中毒,后者使血浆白蛋白与钙结合减少,游离钙增加,加重高钙血症症状。高浓度钙离子可刺激胃泌素的分泌,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增加,形成高胃酸性多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激活胰腺管内膜蛋白酶原,引起自身消化和胰腺的氧化应激反应,发生急性胰腺炎。
原发性甲旁亢患者,尿 cAMP 常增加,主要由于大量 PTH 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所致,但给予外源性 PTH ,常不能使尿磷与尿 cAMP 进一步增加。可作为本病的诊断试验之一。
本病患者,特别伴有骨吸收严重或纤维囊性骨炎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常增高,提示成骨细胞活性增加。这些患者尿羟脯氨酸排出增加,后者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与尿羟脯氨酸排出增加提示骨转换增加。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20~50岁的成年人,40岁以后发病率显着增加,女性约为男2倍。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有以屡发肾结石而发现者,有以骨痛为主要表现,有以血钙过高而呈神经官能症症群起病者,也有以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而发现者,有始终无症状者。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归钠以下几方面:
一、高钙血症血钙增高所引起的症状可影响多个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记忆力减情绪不稳定,轻度个性改变,抑郁,嗜睡,有时由于症状无特异性,患者可被误诊为神经症。
2、神经肌肉系统可出现倦怠,四肢无力,以近端肌肉为甚,可出现肌萎缩,常伴有肌电图异常,临床上可误诊为原发性神经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与高钙血症的程度有关。当血清钙超过 3mmol/L 时,容易出现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明显精神症状如幻觉、狂躁,甚至昏迷。
3、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消化不良、便秘、恶心、呕吐;可引起急性胰腺炎;也可引起顽固性消化性溃疡。除十二指肠球部外,还可发生胃窦、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甚至十二指肠降段、横段或空肠上段等处溃疡。软组织钙化影响肌腱、软骨等处可引起非特异性关节痛。皮肤钙盐沉积可引起皮肤瘙痒。
二、骨骼系统患者早期可出现骨痛, 主要位于腰背部、髋部、肋骨与四肢 , 局部有压痛。后期主要表现为纤维囊性骨炎, 可出现骨骼畸形与病理性骨折, 身材变矮 , 行走困难, 甚至卧床不起。部分患者可出现骨囊肿, 表现为局部骨质隆起。X线发现除弥漫性脱钙外 , 可有指骨内侧骨膜下皮质吸收与颅骨斑点状脱钙 , 对本病有诊断价值。此外, 尚可有多发性骨折, 牙槽骨吸收等改变。早期患者可仅表现为骨转换率增加, 骨的吸收超过骨的形成, 骨的矿物质日渐减少, 可通过CT扫描或骨密度计监测骨密度改变 , 以发现有无进行性骨质减少。
三、泌尿系统长期高钙血症可影响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出现多尿、夜尿、口渴等,还可出现肾结实质钙化。肾结石主要为草酸钙与磷酸钙组成。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肾绞痛与血接发现结石可为双侧性,可在短期内增多或增大。尿路结石可诱发尿路感染或引起尿路梗阻,如不及时治疗,可演变成慢性肾孟肾炎,进一步影响肾功能。肾钙质沉着症可导致肾功能逐渐减损,最后可引起肾功能不全。
四、其他甲旁亢患者可有家族史,常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MEN) 的一部分。可与垂体瘤及胰岛素细胞瘤同时存在,即 MEN1 型;也可与嗜铭细胞瘤及甲状腺髓样癌同时存在,即 MEN2 型。有时,有家族史的甲旁亢患者可不伴有其他内分泌腺疾病,常为甲状旁腺增生所致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
1、血钙早期血钙大多增高,对诊断最有意义。血钙如反复多次超过2.7mmol/L(10.8mg/dl),应视为疑似病例,超过2.8mmol/L(11.0mg/dl)意义更大。早期病例的血钙增高程度较轻,且可呈波动性,故应多次反复测定。血钙经常维持于正常水平,在本病中是极罕见的。但肾功能不全时血磷上升后血钙常降低,血钙浓度与血清甲状旁腺素浓度和甲状旁腺肿瘤重量之间存在平行关系。
2、血磷多数低于1.0mmol/L(3.0mg/dl),但诊断意义不如钙增高,特别在晚期病例肾功能减退时,磷排泄困难,血磷可被提高。
3、血清甲状旁腺素测定测定血清iPTH以及血钙可将患者分为:①原发性甲旁亢需手术治疗,②高钙原因需进一步检查二组。在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甲旁亢中,90%患者的血清iPTH和钙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如仅有血钙增高而iPTH基本不增高则应考虑癌症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血钙增高,继发性甲旁亢时血iPTH也可明显增高,但血钙多数正常或偏低。国内一组血清正常值:冬季23.5±0.12,夏季19.2±7.7pg/ml. PTH的测定可采用放射免疫法(RIA),主要测定PTH的中段或羧基端,系非活性片段,虽与临床有良好相关,但可受肾功能不全的干扰。故而目前争取采用双部位免疫放射测量(IRMA)法测定PTH全分子,则临床相关良好,结果不受肾脏病的干扰,能很好分辨正常,甲旁减,原发性甲旁亢以及肿瘤所致血钙过高症。
4、血浆1,25(OH)2D本病中过多PTH可兴奋肾1a-羟化酶活性而使血浆1,25(OH)2D含量增高。国内一组血清正常值:冬季13.2±3.8ng/ml,夏季18.9±6.5ng/ml. 5.血清碱性磷酸酶在单纯表现为尿结石者,早期可正常,但有骨病表现者,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超过12金氏单位,有时可达70金氏单位以上。
6、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ce acid phosphatase,TRAP)在骨吸收和骨转换增高时,血清TRAP浓度增高。在本病中血清TRAP常成倍增高,手术治疗如成功,可于术后1~2周内明显下降,甚至达正常。北京协和医院一组正常值为7.2±1.9IU/L.
二、尿尿钙、磷排泄量增加。主要因为血钙过高后肾小管滤过增加,尿钙也增多。患者低钙饮食3天后(每日摄钙低于150mg),24小时尿钙排泄仍可在200mg以上,而正常人则在150mg以下;如在普通饮食下进行,则本病尿钙常超过250mg.但尿钙排泄量可受维生素D和日光照射强弱以及有无尿结石等许多因素影响,故估价尿钙意义时应作具体分析。收集尿时应予酸化,以免钙盐沉淀影响结果。如有尿路感染,尚有蛋白尿,脓尿,血尿等发现。此外,尚可发现尿中cAMP及羟脯氨酸排泄增多,后者增多系骨质吸收较灵敏指标。
三、皮质醇抑制试验大量糖类皮质激素具有抗维生素D的作用(抑制肠道吸收钙等),可降低由结节病、维生素D中毒、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血钙过高,而对本病所致的血钙过高则无作用。方法为口服氢化可的松50mg,一日3次,共10天。
四、X线检查:
X片上所见的主要改变为:
①骨膜下皮质吸收、脱钙;
②囊肿样变化较少见;
③骨折及(或)畸形;
全身性骨骼如骨盆、颅骨、脊柱或长短骨等处的脱钙、骨折和畸形等改变,均常见于本病,但以指骨内侧骨膜下皮质吸收、颅骨斑点状脱钙,牙槽骨板吸收和骨囊肿形成为本病的好发病变(阳性率80%),有助于诊断。少数患者尚可出现骨硬化和异位钙化,这种骨骼的多形性改变,可能与甲状旁腺激素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作用,降钙素的代偿和病变的腺体呈间歇性活动有关。X线中尚可见到多发性反复发生的尿结石及肾钙盐沉着症,对诊断均有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