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病是一类表现为听力损失、耳鸣及眩晕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双耳听力损失可导致终生残疾,不仅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还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但长期以来引起听力损失、耳鸣及眩晕这三种病症的原因很多,涉及学科较广,诊断和治疗较难,缺乏统一及有效治疗,尚未形成共识和重视。
感音神经性耳聋包括耳蜗病变引起的感音性及蜗后病变引起的神经性耳聋,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听力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鉴别蜗性和蜗后性病变。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处理方法,从预防、药物、手术及借助仪器等不同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如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应以早期诊断、预防为主;突发性耳聋则以早期药物治疗为主等等,这里则不详述;主要针对部分无法病因治疗或各种经预防和药物治疗无效进展到晚期重度蜗性感音性耳聋以及部分蜗后性耳聋的患者主要有下面几种康复手段。
中耳植入式助听器,又称人工中耳,它是一种植入中耳内、代替中耳功能的助听装置。根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耳科植入体年会中的定义,人工中耳是须经过手术植入、促使听骨链或其附属物振动的一种装置。近20年主要在日本、美国、德国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少数几家医院进行了研究。中耳植入式助听器的基本元件构成包括外戴设备:声处理器,称之为Audio processor(AP):包括麦克风,声处理器,磁铁,传声器,高能电池;内植设备:人工振动听骨植入器。包括绕着接受线圈的磁铁,包装盒,导体连接线和植入振子(FMT)。根适应证为中重度的听力损失,包括感音神经性聋、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耳聋均可以,言语识别率≥50%,不愿或不能长期佩带助听器者。效果与传统助听器比较在不同频率均可有所提高,各家报道不尽相同。Luetje对比植入VSB患者3月后和配带传统助听器患者,得出以下结论:使用VSB-P型患者在各个频率上听力都有了令人满意的提高,在2~6KHz区段,听阈可达到10dB,在2~6KHz之间,无论临床测试还是患者主动感受都明显优于传统助听器。部分学者认为植入VSB 对于患者听力测试结果并无明显意义,甚至比部分原来佩带传统助听器的听力测试略有下降。在安静环境下对语言的识别能力也无明显改善,但是在各种听觉环境中的交流,比如和熟悉的人谈话、在背景噪音下听声,语言的识别能力是有明显提高的,语言的失真度优于原助听器;而且他们可以整天使用,而无疼痛及瘙痒的困扰。另一方面也与处理器AP的类型有关,噪音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Signia要明显比VSB-D好。与助听器相比还有堵塞感不存在、啸叫和反馈大大降低、耳后部分可被头发遮住,不影响美观;因耵聍及潮湿引起的维修问题也大大减少。潜在缺点、问题主要有费用较为昂贵,价格一般在10000~20000美元之间,非一次性,需多次就医,需有经验的医生及听力学家提供此类服务,目前植入后不能通过患者主观愿望来重新编程调节电声参数,AP和FMT仍有很大的进一步研究空间,植入式助听器会有手术和麻醉并发症的可能性,如面神经和听骨链的受损,触及镫骨导致高频下降等,另外,植入式助听器与核磁共振不兼容。早期植入振子多与听与砧骨长脚连接,利用传统的声音传导途径将声音经卵圆窗传入内耳,要求患者必须有正常的中耳功能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现在也有经圆窗桥声(VSB)植入,即使是有严重听骨链畸形或听骨链成形手术失败者的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患者均可行中耳植入。Colletti V等[1]对7例重度混合性聋患者(6例多重听骨链畸形听骨链成形手术失败1例VSB植入在砧骨上不成功)通过在圆窗上植入振动传感器,直接将声音传入内耳获得成功。术后患者的听阈从裸耳的60~80dB降至30dB;50%言语可懂度为50dBHL;大多数患者在对话水平的可懂度达到100%,与术前相比这两个值分别为80dBHL及仅有1例在对话水平的可懂度达到100%。
人工耳蜗植入术是通过手术植入体内部分(包括外壳、参考电极和刺激电极),其中,外壳嵌入颅骨颞侧,刺激电极植入鼓阶,电极以小而安全的电流刺激患者的听觉神经末梢,从而对麦克风(体外部分)产生的声波产生反应。人工耳蜗植入指征(FDA)逐渐扩大,2000年的适应症为成人或儿童(12月)的语前聋和语后聋,重度-极重度聋:≥2岁,极重度聋:<2岁,植入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