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食管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居肿瘤第4位,农村明显高于城市,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死亡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本病的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1地区性分布,在我国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而且在同一个省的不同地区存在迥然不同的发病情况,高发与低发病区之间的发病率相差数十倍到二三百倍;2男性高于女性,其比例为1.3—3:1;3中老年易患,我国80%的患者发病在50岁以后,高发地区人群发病和死亡比低发地区提前十年。食管癌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霉菌和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进食过烫、饮烈酒、大量食胡椒、咀嚼槟榔或烟丝,以及长期的慢性炎症,溃疡、食管反流、食管损伤的刺激、营养缺乏、精神长期紧张都被认为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食物和饮料中的亚硝胺类化合物、霉菌、遗传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据研究在本病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饮食不节:长期大量饮酒,喜欢热食,嗜食辛辣,过食肥甘,助湿生热,酝生痰浊,阻塞食道,或津伤血燥,失于濡润,食道干涩而成噎膈。
2、七情内伤: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脾伤气结,气结津液失布,痰气互结于食道;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血脉瘀阻,痰瘀互结,阻于食道而发病。
3、脏腑失调:年迈肾虚,阴液不足,不能上承,食管干涩,咽下噎成膈,素体气血亏虚,谷道失于濡养,无以生津助运,吞咽困难,日久生噎。
4、它病转化:某些疾病如食管息肉、反流性食管炎等,经久不愈,可以导致食管癌的发生。对此,清代名医李用粹已经观察到:“吞酸小疾也,然可暂不可久,或以疾小或忽之,此不知其噎膈、反胃之渐也。”(《证治汇补。吞酸》)说明吞酸日久,可以导致食管受伤,发生食管癌。
5、性别因素:中医对于性别与食管癌的关系已经有所认识,如赵献可说:“少无噎膈,唯男子年高者有之。”说明食管癌的发病男多于女,与现代观察相一致。
总之,究其成因,后世多认为是忧思恼怒、饮食不当、正气亏虚、他病转化而成。前两至关重要,忧思郁怒可导致气机郁滞,气能行血,气行血行,气滞血疲;气能行津,气滞津停,化湿化痰,而致气滞痰凝;又因饮食不当,过寒或热,损伤脾胃,脾胃不能腐熟升清,津液不化,反不能化生精微,却聚痰生湿,痰湿阻滞脾胃气机运行,进一步导致气滞的形成。津血同源,津液不化,痰湿内生,痰湿阻滞,脉络不通,血运不畅,进而形成血疲。气滞、痰湿、痪血等病理因素相互影响,病邪愈来愈强,而机体功能愈来愈弱,致气血阴阳俱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总之,本病主要以气为先,进而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堆积,痰瘀气滞交结于食道,最终导致食管癌的发生,涉及脾、胃、肝、肾,为胃气所主,病久由实转虚,虚实夹杂,治颇棘手。
1、重视针对致病因素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内因与外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李中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的理论。《素问.评热病论》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有“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实相逢,众人肉坚”。这些都说明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还证明,食管癌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在林县姚村测定饮水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与食管癌发病率呈正相关。世界卫生组织也估计现有癌症约80%与环境因素有关。如果只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容易产生忽视外因的偏向。应当和它后面的“避其毒气”连在一起来看,这样既强调内因的重要性,又不排除外因,注意避免或减少外界环境中的有毒因素。这样考虑预防措施才能减少片面性。祖国医学很早就提出预防思想,如《素问.四气.神大论》有不治巳病治未病。《金医要略》有“上工治未病”。《丹溪心法》提出“与其教疗于育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前”。现代医学指出:食管癌是由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简称重增,又名癌前病变)转变而来的。治“重增” 已被多救人认为是预防性治疗。因此,在预防措施上,既要重视病因发病的研究,又要重视治疗“重增”。必须注意食管癌的致病因素是综合性的。发病机理也是复杂的。如果只重视投药治疗,对其他可疑致癌与促癌因素不予研究解决,预防效果也不会好,因此中医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经络养生、起居养生等在食管癌的综合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2、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
食管癌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应重视辨证论治从调整整体机体功能出发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进而抑制癌瘤,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在辨证论治应重视治病求本,例如对于吐沫状粘液(或粘条)的患者,认为是痰盛多涎。辨证为“痰气交阻”,或“痰痕互结”,可是用健脾燥湿化痰的中草药很难奏效,实际上是因为食管梗阻使唾液和食管分泌液不能下流入胃,以及由于食管癌和炎症引起食管腺和唾液腺的反射性分泌增多所致。只有采用抗癌与扶正的中西药品使癌瘤病变减轻时,才能不治痰而痰液自消。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辨病论治才能提高疗效。清代一些医家在噎隔反胃论中提出“竭思区画待天休”,日本汉方医学家丹波元坚在汇集前人治疗噎隔反胃经验时曾经说:“余生平于此证,无能治愈,末审何能何方能中其繁”。指出传统的辨证论治不能治愈食管癌,只能使部分患者缓解症状,延长一些生存时间,因此在治疗中如果只看到食管癌所见证候,在治疗上只停滞在辨证论治,不在揭示食管癌的病变实质的基础上去摸索有效的抗癌药物,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此外在普查出的早期病例中,有的没有任何症状;有的症状很轻;有些舌象有改变而脉象变化很少。不是无证可辨就是很难辨证,这些新的问题都必须研究解决,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辨证论治。我们在临床上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解决了单用辨证论治的困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早期食管癌,更应当着重辨病。
3、攻补兼施、扶正祛邪:
食管癌为毒邪侵袭食管所致,主攻者采用张子和祛邪的观点:“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主张扶正者强调患者本身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认为只有扶助和恢复患者正气,才能有利于病邪的扫除,采用徐大椿的观点:“虚邪之体,攻不可过;实邪之伤,攻不可缓”。实践体会是:在一般情况下要攻补兼施,根据具体情况,掌握攻补之轻重缓急。
在分期攻补问题上,王好古提出“夫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猛峻者,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李中梓也提出: “初、中、末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省,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非伊朝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巫则伤正气;正气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在食管癌的临床治疗中,不能拘泥于病程,而应当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攻补。因为早期患者也有的体质较差,抗病能力较低,初期也应当攻补兼施。至于晚期患者不仅正气虚,而且邪气盛,所以大补小攻的疗效并不理想。张景岳说:“设有人焉正已夺而邪方盛者,将顾其正而补之乎?抑先其邪而攻之乎?见有不的,则死生系之,此其所以宜慎也。”因此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应当慎重制定治疗原则,采用祛邪不伤正和扶正不助邪的理法方药。
4、视以毒攻毒法在治疗食管癌中的应用:
由于使用有毒药物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医者怕担风险,不敢研究;患者谈虎色变,不敢问津。《素问?五常政大论》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之说。刘完素指出:“凡是大毒之药,必是善药不能取效,不得已用之可也”。在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实践中,如果只侧重使用无毒之品,往往疗效欠佳。对有毒中草药,如过去传统“藤黄莫入口”的藤黄以及有毒的蟾酥等都已应用,只要注意用法用量,适可而止,衰其大半之后,继续使用小毒或无毒药品扶正抗癌,逐步消灭残余的癌细胞,可取的较好的疗效。以毒攻毒时必要时可采用化疗药物,只要掌握了化疗药品的特点适应症,合理应用,不仅不可伯,而且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有的药物用量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在采用以毒攻毒法时一些中药的药量往往偏大,。张景岳说:“药不及病,亦犹杯水车薪,而药有妄投者,其害又将何如?”在临床实践中,一些治疗食管癌的中草药用量较大,如白花蛇舌草的一日量一般为30-60克,大量可用到120克,半枝莲的一日量一般为30-60克,大量可用到180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我们认为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无毒的中草药如果服后没有不良反应,可以使用较大剂量。有毒的(如斑蝥等)应以适量为宜。目前已发现一些既有抑制癌细胞生长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生长的仙鹤草和既能扶正又能抑癌的人参等,应进一步探讨其量效关系在治疗食管癌中的应用。以毒攻毒时必要时可采用化疗药物,只要掌握了化疗药品的特点适应症,合理应用,不仅不可伯,而且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也可采用以中草药侧重扶正,化疗药物侧重祛邪,攻补交替,边攻边补,一起取得良好疗效。
5、重视食管癌的局部用药:
在用法和剂型上,由于食管的特殊解剖结构,药物浓度不能充分地到达病变部位,而且它的组织代谢和修复能力也比较差,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陆以拿活提出“汤液入胃,已过病所,必不能去有形之物,故不效。其专治之药必其性专入咽喉,而力能化淤解结者也”。我们认为,由于本病患者有吞咽困难,服药时液量宜少,次数宜多,同时加用丸剂或膏荆,缓缓咽下,使药物接触癌瘤的时间较长,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溶解和吸收。
1、树立未病先防观:
医圣张仲景在《金匾要略方论》中开宗明义“上工治未病。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我们指出了防治食管癌的要旨。我们要中医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经络养生、起居养生等在预防食管癌发病因素中的作用,以及食管癌癌前病变的治疗,更要密切观察食管癌病程中的每一个相关环节,对下一个即将出现的证都要有自己的预见,因为食管癌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当最终都会发展为恶病质,但并不是每一个患者时时刻刻处于恶病质状态。对于食管癌,其首要致病因素应归结为气,气行不畅可致气滞,气滞导致痰湿不化,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痰气交阻,治疗上我们要重用行气化痰,以求气顺痰消;气滞又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加重气滞,治疗中要根据气行血的关系,行气活血。痰气交阻往往为无形之邪,虽不至严重影响食管癌患者饮食,但却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如果任其发展,则有可能形成痰瘀互结,阻塞食道,产生硬咽不适,食入即吐的等临床症状。又如阴虚火热之症,日久耗伤阴血,津血同源,血亏阴伤,津液耗伤,痰湿凝滞,难以咯出,又成阴虚痰火证。掌握未病先防这一法宝,密切观察其病变趋势,及时治疗,以期取得较好疗效。
2、树立病证统一观:
食管癌是癌细胞侵犯食管部位所反映出来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治疗及预后的整体概括。食管癌在临床中最常见的证是气滞痰阻、痰瘀胶结、气阴两亏、气虚阳微,分别反应了食管癌在其发病过程中的病机、发病趋势。在采用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过程中,以食管癌的发展变化为纲,明确食管癌每一发展阶段的病理变化,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通过准确的辨证治疗,逆转疾病的发展,要重视中医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经络养生、起居养生等在治疗食管癌中的重要作用。
3、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本病多为邪实正虚,邪实多为气滞、痰湿、痕血交阻食道,正虚多因病之后期,气血阴阳耗伤,而成食管癌,其治疗大法应以顺气降逆,涤痰散痕为主,正如清代姜天叙指出:“噎隔之本虽虚,而痰火气血日久凝滞,疲塞道路,胶固不通,以致食物难人,或虽人而复出;于此时也,若不先以劫夺之药开其固结,而滋补之味又安能透其关肩耶?”这一原则应贯穿始终,即使对于恶病质的治疗,也强调驱邪,如行气化痰,活血化疲,但此时应加大扶正力度,对于气阴两虚施以益气养阴,寒凝血癖要温阳化痕。从现代医学对待食管癌至恶病质这一病程的认识来看,西医一味手术、放化疗,恰恰损伤了患者机体,对扶正类药物应用的缺失,造成了恶病质的产生。总之,必须重视扶正与祛邪在治疗食管癌中的合理应用,要求辨证准确无误,气滞痰阻就不能辨为痰瘀互结,气阴两虚就不能辨为气虚阳微,更要觉察病机彼此之间相互转化的变化,采用相应的治疗。
4、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食管癌是全身病变在食管部位的集中体现,一旦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人体无法获得水谷精微滋养,各脏器功能愈来愈弱造成恶病质,同时反应于食道部位就会出现气滞、血疲、痰湿等病理因素,各种病理因素相互驳结,化火、化痰,耗伤人体正气,致使临床出现气阴两虚、阴虚毒结、气虚阳微等证。认识到这一点,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就不会仅仅着眼于气滞、痰湿、血瘀、阴虚、毒结等单一病理因素,而应该从复杂的病情中找准不平衡点,在注重调理后天脾胃的基础上,调节阴阳、寒热、虚实,恢复内环境的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控制或杀灭癌细胞,有效控制食管癌向恶病质转化的速度,有效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以免犯下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1、情志疗法:
中医认为七情所伤是食管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七情过激或长期的不正常情志活动也会损伤脏腑功能。不少食管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孤独和抑郁,缺少抗癌治疗的信心。所以食管癌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也应重视情志对肿瘤的影响,关心及鼓励病人,调动患者积极性,使患者从癌症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树立癌症可防可治的观念。
(1)舒脾养神:
中医认为脾属土,过度思虑易导致脾土郁结,食管癌患者往往因脾土郁结出现不思饮食、腹胀满、情绪低沉、烦躁失眠等症,因此食管癌患者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养性》中指出调摄情志应“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怀忿恨”。把“莫忧思”放在首要位置。生活中要用宽容、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力戒忧思,保持一颗平常心,清心寡欲,心神宁静,即可气血通畅、脏腑和谐、阴阳平衡,无形中起到与脾升清相适应的保健功效。
长夏是舒脾养神的好季节,在长夏到空气清新的野外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做健身操、放风筝等,常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活动时尽量使气机调畅,均匀呼吸,使气深沉吸入,徐徐而出,可达到舒脾养神的目的,使人体健神清。经常远眺以宁心调神,避免陷入忧思的场合,以唱悠扬嘹亮的歌曲来抒情,通过舒脾养神,使人精神条达,情绪稳定,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持机体的稳定性。另外,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也可舒畅心情。
(2)节思虑:
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食道癌患者应特别注意避免过度思虑。
方法:以蛮横或欺骗性的语言(包括书面语言)适度激怒患者。
功效:具有“以怒胜思”之功;适用于出现思虑过度的食管癌患者,但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慎重应用,做到适时适度。
(3)疏泄法:
方法:一旦遇到烦恼时,做到“自讼、自克、自语、自解”,通过痛痛快快地大哭、无拘无束地喊叫、引颈长啸、与朋友等人倾诉苦衷、将苦闷写进日记等,宣达、发泄不良情绪,防止情感过度压抑,以恢复心理平衡。
功效:具有疏肝解郁之功;适用于出现情绪过度抑郁、愤怒食管癌患者。
2、音乐疗法:
(1)曲目:《月儿高》、《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月光奏鸣曲》等。
方法:戴耳机,多首音乐轮流听,音量适度,最好控制在60分贝以下,每次约30分钟,每天2―3次,10天为1疗程。
功效:该曲目属宫调,为长夏音,通于脾,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具有养脾健胃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脾胃虚弱、升降紊乱,出现吞咽困难、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疲乏肢倦者。
(2)曲目:《摇篮曲》、《船歌》、《枉凝眉》、《梁祝》等。
方法:戴耳机,多首音乐轮流听,音量适度,最好控制在60分贝以下,每次约30分钟,每天2―3次,10天为1疗程。
功效:该曲目属羽调,为冬音,属水,主藏,通于肾,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潜降。具有养阴泻火、镇静安神之功;适用于食管癌阴虚火旺,出现脾气暴躁者。
3、药膳养生治疗:
食管癌患者应以细、软、凉热适中、少食多餐为宜,提倡细嚼缓咽,荤素相兼,改变进食过快、过热、过粗、过硬及蹲食的陋习。不吃烧焦的鱼肉,不吃霉变的酸菜等食物,禁烈性酒,忌暴饮暴食。有吞咽困难者,平时可选用柿饼、藕、芦笋、鲤鱼、鲫鱼、河蚌、生梨、荔枝、核桃、小蒜、牛奶、鹅血等;有呃逆者,平时多食荔枝、刀豆、柿子、核桃、甘蔗、苹果。放疗时,可选用滋阴润燥之品,如雪梨、百合、石斛、西洋参、西瓜、芦根、鲜藕、绿豆汤、金银花露和马蹄汁等。化疗时,可食甘温补脾养血之品,如北芪、党参、扁豆、山药、红枣、桂圆肉、阿胶、鹿角胶、菠菜、老鸭、乌龟等。
适合食管癌的药膳方有:
(1)香砂冲藕粉:
用法:木香洗净切细段,砂仁打碎纱布包裹,加清水200毫升煎取50毫升。藕粉加清水煮沸,加入木香砂仁汁,搅拌均匀,白糖适量调味,温热服食。
功效:木香、砂仁行气化痰,藕粉活血散瘀。综合该药膳方具有化痰散瘀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痰瘀互结者。
(2)猪脂方:
用法:同捣食之。
功效:具有行气化痰之功;适用于适用于食管癌证属痰气交阻者。
(3)蛋清莲子糊:
组成:鸡蛋清2个,莲子60g,冰糖适量。
用法:鸡蛋2个去蛋黄,留蛋清备用。莲子磨粉。用清水适量先煮冰糖,水沸前慢慢调入莲子粉成糊状,调入蛋清,熟即熄火,勿久煮,温服。
功效:鸡蛋清润肺利咽、清热解毒,莲子补脾益气、开胃止呕,冰糖清热润肺。综合该药膳方具有滋阴益气、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气阴两虚者。
(4)参芪干姜鸽肉汤:
组成:党参、黄芪各30g,干姜10g,鸽子1个(去皮毛及内脏)。
用法:将党参、黄芪、干姜、鸽子置于锅中,加水适量炖熟,撤上盐调味食用。
功效:党参、黄芪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止呕。综合该药膳方具有温中益气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阳气亏虚者。
(5)蜈蚣蛋:
组成:蜈蚣散3g,鸡蛋1个。
用法:将将蜈蚣散放入鸡蛋内蒸熟服,每日2次。
功效:补中散结;适用于食管癌证属精亏痰结者。
(6)泽漆糖:
组成:泽漆3g、白糖适量。
用法:泽漆沸水,加白糖适量频服。泽漆辛、苦、有毒,,如有口唇麻木,或大便灰白时,即停止服用,必要时膈10~15天再服用。
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散结,杀虫消炎;适用于食管癌证属精亏痰结者。
(7)石半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食管癌证属热毒明显者。
(1)部位:任脉。
治法:用“三焦分治”手法:在上焦(由天突-鸠尾)用按法;至鸠尾处,一手按穴位,另一手向下行(中焦,鸠尾-神阙)用摩法,手法不急不缓,摩至神阙处,复换为揉法,缓缓下行(下焦,神阙-曲骨),每按摩一次,约进行20遍。
功效:具有行气导滞、活血散瘀之功;适用于各型食管癌。
(2)部位:缺盆、膻中、中脘、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腹部、胁肋部。
方法:采用按揉、摩、搓、一指禅等。
功效:具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功;适用于食管癌中焦气虚、胃气上逆者。
(3)自我推拿按摩:
方法:按揉膻中,擦胸左右,拍前胸,捶击肩井,按揉内关,均30次。
功效:具有宽胸理气、化痰散结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痰气互结者。
(4)体针:
配穴:病灶在颈段者加扶突、气舍、大抒、风门等;在中段者加气户、俞府、承满、肺俞、心俞等;在下段者加期门、不容、承满、梁门等。如兼胸骨后病配华盖;背痛配外关、后溪:进食困难或滴水不入者重刺内关;食管内出血者,配尺泽、列缺、曲泽;痰多者灸大椎、中府、中魁,针大柠、风门、肺俞、列缺、合谷。
治法:毫针刺,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一疗程。
功效:具有行气活血、健脾益气、降逆止呕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脾胃气虚、瘀血结聚者。
(5)体针:
治法:毫针刺,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一疗程。
功效:具有行气活血、健脾益气、降逆止呕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脾胃气虚、瘀血结聚者。
(6)体针:
配穴:食物格拒不入,加灸中魁;胸痛引背针大陵、心俞(均泻法);痞塞噫气,针中脘、内关(均泻法)。
治法: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7天一疗程。
功效:具有理气化痰、开膈行瘀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脾胃气虚、瘀血结聚者。
(7)体针:
治法: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7天一疗程。
功效:具有益气健脾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脾胃气虚者。
(8)耳针:
穴位:肾、脾、胃、食道、神门、内分泌。
治法:用耳穴针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一疗程。
功效:适用于各型食管癌。
(9)耳针:
穴位:食管、膈、交感、神门。
治法:用耳穴针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一疗程。
功效:适用于各型食管癌。
(10)拔火罐:
治法:将火罐对准穴位,用闪火法迅速罩在穴位上。每次拔罐2―6个,留罐10―15分钟,间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歇1周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功效: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温中散寒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中焦虚寒、气滞血瘀者。
治法:《理论骈文》金仙膏或阿魏外贴。
功效:具有行气导滞、活血散瘀之功;适用于各型食管癌疼痛者。
治法:穴位注射肿节风注射液。
功效:具有解毒散瘀之功;适用于各型食管癌毒瘀明显者。
5、气功疗法:
(1)六字诀-- “呼”字功:
呼字时,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抬起,手心朝上,至脐部,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小腹前。呼气尽吸气时,左臂内旋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同时右臂回旋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再以同样要领,。右手上托,左手下按,作第二次吐字。如此交替共做六次为一遍,做一次调息。呼,读(hū)。口型为撮口如管状,舌向上微卷,用力前伸。
呼字功健脾,具有健脾益气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脾胃气虚夹痰湿患者。
(2)六字诀中的“嘘”字功:
呼气念嘘字,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两眼反观内照,随呼气之势尽力瞪圆。呼气尽吸气时,屈臂两手经面前、胸腹前缓缓下落,垂于体侧。再做第二次吐字。如此动作六次为一遍,作一次调息。
嘘气功可以疏肝养肝,在练习六字诀时重点练习“嘘”字功,可防治食管癌和足厥阴肝经巡行经过部位的疾病。
(3)胸胁功:
方法:①预备:坐式或站式。呼吸调匀,全身放松。②推理膻中:先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从胸骨切迹下推至剑突36次;再用四指面揉两乳之间膻中穴36次。自然呼吸,意注指下。③推导理气:呼气时,以右手掌自胸部中线向左侧推5―10次;吸气时暂停,共10息。再以左手掌自胸部中线向右推10息,意随手动。④摩胁降气:呼气时以两手平掌,从两腋下,搓摩至腹侧5―10次。
功效:具有行气宽胸、祛痰散结、活血祛瘀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痰气互结、瘀血停滞者。
(4)理脾功:
方法:①服黄气法:采用站位、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自然呼吸,排除杂念。先叩齿36次,以舌搅津液于口内,并将津液分三次咽下,意念随之送至脐上中脘处。再意想黄气,吸气时令气满口,呼气时将气慢慢送至中脘处,并融通至四肢、皮毛,如此反复5―10次。然后还原至预备式,收功。
②摩脘呼气法:采用站位或坐位。右手掌平放于上腹中脘处,慢慢呼气。呼气时,右手掌向顺时针方向摩。同时口念“呼”字诀,做10息或20息。
③疏导脾胃法:A.采用站位。全身自然放松,呼吸自然,以腰为轴,带动两臂左右摇摆。向左摇目视右,向右摇目视左,意在足跟。B.跪位。两手掌平按于床上,入静片刻。向左回头作虎视状,目视远方。再向右回头作虎视状,左右各5次。
功效:具有健脾益气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脾胃气虚者。
6、运动疗法:
(1)五禽戏――鹿戏:
方法:似鹿左右翘望,然后左右角抵,左右盘转,转头顾尾,闭气捻拳,立脚尖,连天柱通身皆振动。
功效:具有补脾和胃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脾胃气虚者。
(2)五禽戏――熊戏:
方法:如熊身侧起,左右脚摆,后立定,使两旁肋骨皆响。
功效:具有疏肝理气、活血祛瘀之功;适用于各型食道癌。
功解:熊属土,与人体脾系统相应。熊体重力大,形似笨拙,实则沉静,肌肉坚实,四肢发达。人体脾主消化运输水谷精微,为人后天之本,又主肌肉与四肢。通过熊戏模仿熊的动作,即晃动身躯,摇摆四肢,寓沉静于舒缓之中,能增强脾的运化功能,阻滞食道病变的发展。
(3)八段锦――第三段 调理脾胃举单手:
方法:自然直立,双臂胸前平屈,两掌心向上,指尖相对。翻掌,左掌心向上托,右掌心向下压,并呼气,还原时呼气。如此行数次。
功效:具有调理脾胃、益气补虚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脾胃气虚,出现脘腹胀满、纳差便溏者。
(4)瑜伽―健脾功:
方法: 端坐于床上,伸直双腿,双手抓脚趾,伸直脊柱。吸气,呼气同时曲肘,身体靠近腿部,让前额靠近膝盖。正常呼吸,保持至少一分钟。在练习中双脚要保持伸直,尽可能让前额靠近膝盖。
功效:具有健脾益气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脾虚,出现脘腹胀满、纳差便溏者。
(5)瑜伽―舒肝功:
方法:双脚打开,吸气将双臂抬至水平,呼气,放松双肩,将掌心翻转向下。双眼平视前方。深呼吸,在吐气时放松右腰上半身水平向右倒下。双肩尽量向外打开,平面侧弯。感受左侧腰部得到拉伸。到达你舒适的位置即可。保持15秒后,恢复初始姿势,反方向重复该动作即可。
功效:具有舒肝理气之功;适用于食管癌证属肝气郁结,出现情绪低沉、胁腹胀满者。
(6)太极拳: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各个招式及其之间的衔接连绵舒展,使全身使精神和经络同时得到放松和休息,各个脏腑的功能得到加强,在“心静”和“体松”的状态下锻炼,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一种高度协调和谐的意境之中,有利冲垮病理的恶性刺激。经常太极拳锻炼,能让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整体平衡,从而提高全身的免疫功能,增强对“肿瘤致病因子”的抵抗力。
陈氏拳和杨式发力动作较多,打起来潇洒流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酣畅淋漓,体质尚壮实的可练习陈式太极拳或者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体质虚弱者可选择吴式太极拳。
第五节 食管癌的辨证施治:
在辨治肿瘤包括食管癌时,首辨阴阳,风火热结属阳,当清热解毒;因于寒痰,肿块不红,当温阳散寒。次辨部位,颈部瘤,痰气交阻,当祛痰理气p软坚散结;胸部癌瘤,肺热阴虚,浊内蕴,当清肺滋阴p化痰散结。腹部积聚,气滞血瘀,当活血化瘀p理气消积。三辨寒热,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真寒假热,反之,谨慎应之。四辨虚实,攻补各论。 同时,应注意“急则治其标”,常以噎、吐为重,开关散、小半夏汤、醋熬硇砂。注意局部与整体,综合兼顾。辨证辨病相结合。关于食管癌的辨证分型,国内学者在食管癌分期上渐趋一致,一般分4型论治。
1、肝郁气滞型:
症状:咽部不适,或进食时胸骨有灼痛或异物感。胃脘胀满、嗳气伴有胸胁窜痛,郁闷不舒及背部沉紧感,有时隐时现的吞咽不利感,情志不畅则重。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舒肝理气,解毒抗癌。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12 g,枳壳15 g,白芍15 g,八月札12g,急性子15g,干蟾皮12g,白花蛇舌草30g, 丹参30g,公丁香9g,广木香9g,生南星9g,螳螂虫9g,夏枯草15g, 紫根草30g,苦参30g,瓦楞子30g, 天龙9g。
2、瘀毒内阻型:
症状: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吞咽时疼痛加重,有时大便干或大便发黑,舌质暗青或有紫斑,舌下静脉怒张,脉弦细或弦紧。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双仁散加味。鸦胆子仁60g, 桃仁120g, 水蛭60g, 生赭石250g, 橘核60g, 炒枳壳30g, 半夏25g。共研磨,每服3g,每日2次。
3、脾虚痰湿型:
症状:吞咽困难,痰涎雍盛,进食梗咽时呕吐大量粘液,胸口发堵,膈胁胀满,眼面虚肿,萎黄无华,浊气上逆,舌质暗红,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无力。
治则:健脾利湿,降逆化痰。
方药:旋覆代赭方加味。旋覆花10g, 代赭石15g, 人参10g, 生姜9g, 炙甘草6g, 半夏10g, 大枣5枚, 桃仁12g, 红花6g, 鸡内金12g, 焦栀子9g, 川楝子9g, 紫豆蔻6g, 三棱12g, 莪术12g, 天冬9g。
4、热盛伤阴型:
症状:口干舌燥,咽下困难,近于梗阻,呕恶逆气,形体消瘦,烦热唇燥,大便结如羊矢。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红绛瘦小,舌质乏津无苔,或苔黄黑而干裂,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解毒除烦。
方药:半夏竹茹汤加味。 姜半夏12g, 姜竹茹12g, 旋覆花12g, 代赭石30g, 广木香9g, 公丁香6g, 沉香曲9g, 豆豉9g, 川楝子9g, 川朴9g, 南沙参9g,北沙参9g, 天冬12g, 麦冬12g, 石斛12g, 急性子15g, 螳螂12g, 当归12g, 仙鹤草30g。
在以上各型的辨证施治中,可辨证应用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经络养生、起居养生同药物辨证治疗来提高扶正抗癌的效果。
1、围手术期辅助治疗:
高氏等用有补气养血之功的黄芪增免散(红参、黄芪、枸杞子、女贞子、肉苁蓉)治疗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37例。与同期手术治疗的14例患者做对照,结果治疗组食管癌间质肥大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灶状聚集增多,间质微血管损伤现象明显(P<0.01)。杨氏等对50例食管癌贲门癌围手术期患者用单盲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组术前辨证分型服中药煎剂:阳气虚型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气助阳;阴虚型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滋阴生津;痰湿型用平陈汤加减健脾利湿;血瘀型用桃红饮加减活血化瘀。术后第1天中药灌肠,余治疗同对照组。两组术后消化功能恢复情况(恢复肛门排气、肛门排便及恢复食欲时间)差异有显著性;体重改善情况在术后第14天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术后2周较术后第1天体液免疫功能明显改善(p<0.05),hb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
2、术后辅助治疗:
王氏等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应用自拟益气通腑汤(黄芪、党参、熟地、当归、赤芍、白术、生大黄、厚朴、枳实)疗效观察,证明益气通腑汤确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营养免疫状况,对术后出现的营养不良易导致胸腔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的情况可起到改善作用。与现代临床药理研究:益气滋阴健脾之药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机体抵抗力;行气通腹之药可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肠功能,保护胃肠道粘膜,防止细菌异位,减少感染相符。戴氏等将食管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复合维生素B+庆大霉素)76例和治疗组(复合维生素B+庆大霉素+木香顺气散加减)113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0?53%,对照组有效率55.26%,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黄志军等为了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食管癌手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将80例行手术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食管癌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连续10d,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心血管、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降低食管癌手术后风险,加快患者的康复。
辨证应用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经络养生、起居养生和药物辨证治疗同手术一起,可提高扶正抗癌的效果。
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生存率较低 ,局部失败为主要原因 ,失败率高达60 %~80 %,肿瘤内乏氧细胞对射线的抵抗是引起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提高局部疗效 ,必须提高乏氧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中医认为,放射线属热毒邪,在食管癌原有的病因病机基础上,经放疗后原有病机则转化为毒热内炽,极易伤津耗液,甚至导致血脉运行不畅,瘀血内停。因此,临床上放疗应配合适当滋阴药,除了可提高肿瘤对放疗的敏感度、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外,此外,部分滋补肝肾的滋阴养血药,对患者解毒脏器 -肝、药物代谢脏器 -肾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适当减轻放疗带来的副作用 。
中医治疗以扶正抗癌、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对于放疗中常见并发症有以下治疗: (1)放射性食管炎,中医多属火邪热毒,耗伤 气阴,见吞咽疼痛、口干咽燥、食道灼痛、舌红脉弦数。 胃阴不足,阴虚火旺,滋养 胃阴,清热生津,沙参麦冬汤; 血瘀伤阴,血府逐瘀汤。(2)放射性肺炎的治疗单用抗生素往往效果不佳,配以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祛痰散结等中药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3)放疗增效:金银花、绞股蓝 、茯苓、生地、黄芪、自术、太子参、丹参、陈皮、枸杞子、甘草、白花 蛇舌草、山药、豆蔻、女贞子。也有从活血化瘀角度增敏:红花、苏木、鸡血藤、赤芍、三七粉、川芎。(3)其它放射损伤如 放射性脊髓炎、支气管炎、肺炎、溃疡、穿孔、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下降,常用治则:清热解毒,凉补气血,生津润燥,健脾和胃有效。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的核分裂 ,特别是抑制有丝分裂 ,使癌细胞变性坏死;降低血液粘稠度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从而改变瘤床供血 ,使局部血流量增多 ,提高瘤体内血氧浓度 ,减少了乏氧细胞的比例 ,对放射治疗起到增敏作用。党参、当归、白术、黄芪、熟地益气补血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豆根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具有扶正祛邪 ,提高肌体免疫力 ,促进造血干细胞的造血功能等作用;不仅可以改善和减轻放射治疗和化疗的副作用 ,也可保护骨髓 ,改善肝、肾功能;与放射治疗和化疗并用既提高了疗效 ,亦可达到全身治疗之目的。正确选择一些化学药物和中草药制剂不仅增加了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敏感性 ,又提高了近期疗效 ,并有利于提高远期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
六味地黄丸、抗癌扶正糖浆(含党参、白术、川芎、熟 地黄、当归、茯苓 、白芍、何首乌 、黄芪、肉桂、砂仁、杏仁、田七、红花、乳香、没药、陈皮、鸡内金、麻黄、大枣)、中药安替可(主要成分是蟾酥和当归)、滋阴养胃中药(生晒参、北沙参、白及、石斛、山药、半夏、玉竹、麦门冬 、莪术、刺五加、生甘草) 除具有放疗增效作用外,还可延长生存期、保护造血系统、防止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
辨证应用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气功养生、经络养生、起居养生和药物辨证治疗同放疗一起,可提高扶正抗癌的效果。
化学药物作用于全身,对癌细胞的选择性不高,因而化疗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如恶心、呕吐、发热、出血、白细胞计数下降等毒性反应。肿瘤化学治疗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不仅限制化疗药物剂量及按计划如期化疗,影响疗效,而且还可导致各种感染发生,因此防治化疗药物所致骨髓抑制是提高化疗疗效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养生治疗有以下作用:1、减毒增效,以八珍汤为基础,随证加减,随病加减,对皮损、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肾炎、出血性膀胱炎、胰腺炎、肺纤维化、骨髓抑制、合并感染、闭经、精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都有大量的临床经验可借鉴。 2、预防癌前变增生平、六味地黄丸预防癌变都有可信的研究。3抗复发转移,目前,主要在运用补气中药提高免疫功能方面取得一些结果 ,常用中药和方剂如人参 、枸杞、茯苓、姜黄、大枣、山萸肉、天冬、花粉、水红花子、甘草、白芷、肉 桂、杜仲、补骨脂、刺五加、知母、益智仁、菟丝子、薏苡仁及八 珍汤、人参养荣汤、人参归脾汤、六君子汤、六昧地黄汤 、柴胡 疏 肝散 。 另外,活血化瘀方法也可多途径抗转移,常用姜黄、莪术、川芎、大黄 、水红花子、牡丹皮等。
扶正口服液(黄芪300g,党参200g,生地150g,阿胶100g,枸杞200g,黄精100g,神曲100g,大枣100枚,共制1000ml)、西黄胶囊(西黄胶囊以牛黄 、麝香、乳香、没药组成)能抑制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和增强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