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粟丘疹是一种良性的角化性囊肿,常表现为新生儿面部细小的白色突起。如果发生在牙龈缘和口腔上腭中线处称之为bohn结节和Epstein珍珠疹。粟丘疹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大多数原发性粟丘疹是新生儿的先天性粟丘疹。原发性粟丘疹可以与多种遗传性皮肤病有关或散发。继发性粟丘疹与潜在的皮肤病、药物或创伤有关。
2008年,Berk和Bayliss把粟丘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原发型:
先天性;儿童和成人良性原发型粟丘疹;斑块型粟丘疹;结节型簇集粟丘疹;多发发疹性粟丘疹;伴粟丘疹的痣样色素脱失;遗传性皮肤病相关的粟丘疹。
继发性粟丘疹:
疾病相关的粟丘疹;药物相关的粟丘疹;创伤相关的粟丘疹。
先天性粟丘疹近一半发生在健康的新生儿,常在出生时发现,早产儿可以推迟出现。皮疹在数周内自行消退。常发生在面部、鼻子。
儿童和成人良性获得性粟丘疹常自然发生,如果不治疗不能自行消退。常发生在眼睑、面颊、前额、生殖器。
多发发疹性粟丘疹表现为获得性泛发的粟丘疹,在数周到数月内突然发生。可能与遗传性疾病有关,也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没有其他明显异常。多数病例散在发生。
遗传性皮肤病相关的粟丘疹包括基底细胞痣综合征、Rombo综合征、Brooke-Spiegler综合征、先天性厚甲症2型、伴丘疹性皮损的无毛症。
儿童,创伤性粟丘疹最常见于磨损或烧伤后。粟丘疹也可发生于皮肤移植术后。也可以与大疱性皮肤病有关,比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迟发型皮肤卟啉病。
病理生理机制:
组织学研究支持原发性粟丘疹来源于毳毛的毛囊漏斗部皮脂腺部位,而继发性粟丘疹常来源于外泌汗腺导管。
病史:
粟丘疹通常没有症状。
先天性粟丘疹常出生时出现,常自行消退。
活动性粟丘疹如果不治疗,常持续存在。
如果是获得性粟丘疹,可以观察到先前有创伤或大疱性皮肤病病史。
临床表现:
典型皮损表现为1-3毫米大小,白色至黄色,拱形,光滑的丘疹。
皮疹单个或多个。
先天性粟丘疹多位于面部,鼻子常受累。
儿童和成人的良性获得性粟丘疹常发生子啊前额、面颊、眼睑、生殖器。
粟丘疹可以群集分布。
斑块型粟丘疹表现为红色斑块上镶嵌有多个粟丘疹。斑块可以有数个厘米大小。
多发发疹性粟丘疹常发生在面部、躯干上部、四肢近端、腹股沟。
治疗:
先天性粟丘疹不用治疗,因为可以自行消退。如果大一些的孩子出现多个粟丘疹,可以外涂维甲酸。
手术治疗:
可以采用简单的手术干预。通常无痛,多数不需要麻醉。11刀片或皮下注射针头可以用来挑出皮疹。也可以使用粉刺挤压器。其他工具包括钝头的刮匙或纸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