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有近二十多年,我国城市的独生子女率接近100%,即使
在农村也达到近70 %。独生子女政策产生了“一家一个孩子”绝大多数家庭中的父母、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把几乎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怕孩子有什么“闪失”,怕将来会不成才!这种过度的关注带来的后果,不是过分的溺爱,就是过于严厉,后果就是儿童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导致了儿童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心理缺失。全国二十多个大城市的儿童进行的心理调查资料显示儿童的心理问题显著增多。儿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机率近13%,80%以上的儿童存在着不良行为,11%的儿童情绪抑郁、自卑,近10%的儿童忧虑、紧张。5 %以上的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病等。
在儿童的健康成长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但凡事要有个度的限制,超出这一度的范围,就会破坏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稳定性。对于儿童过度的关注,会造成许多儿童产生心理缺失问题。
1、 导致儿童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
父母孩子的过度保护和照顾,往往会导致孩子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过度的保护和照顾, 使得儿童只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感到自在,才能够在精神上放松自己,表现出真我,即个体的自然本性,才能感到身心的愉悦;而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甚至微小改变,孩子会感到无从适应,无法应对,感到不自在,甚至产生焦虑、暴躁、自闭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这是个体对于环境的负的应激反应,其参与群体的行为受到限制,反馈回来,甚至会形成个体对于类似改变的不良的习惯性的应激反应,从而产生精神障碍。对于儿童的安全保护也要适度, 适当地,给予孩子独自应对新情况的锻炼机会,比如,儿童间的冲突有利于儿童在心理上、认识上对于“唯我独尊”的重新思考或换位思考,从而减少利己主义,被迫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冲突之处,从而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采纳别人的观点。过分的放心不下,往往导致孩子将来会面对更大的危险,而无从适应,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2、 导致儿童的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易导致孩子的情绪无度,心理异常反应,行为无序。例如,有些家长怕孩子受到别的孩子的“欺负”, 禁止自己孩子与某些孩子玩(交往),使得自己的孩子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沟通困难,由此产生孤独感,拒绝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孩子成网迷,就是想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的世界逃避孤独的现实。还有的孩子在家里受到各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在与同学和别的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关照,无法满足对于自己习以为常的关爱的需求,而产生抑郁的心理。再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受到过分的娇宠,一些过分的要求经常得到满足,在家里以外的地方如果某些非正当的要求被拒绝,就会产生暴力心理倾向,采取暴力行为方式,试图以这种方式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总之, 在家里得到过度关注的儿童较之其他儿童更易产生各种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从而,降低了自己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3、 导致儿童心理早熟:
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过度关爱,经常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事情提早告知给孩子, 并提早传授“正确”的应对方法, 使孩子们, 在某种程度上, 变成了“先知先觉”。有些事情提前教导孩子是有利的,而有些事情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寻求经验积累, 才能产生出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这种“先知先觉”的孩子, 更容易产生早熟的心理,过早地涉猎成长过程的下一个阶段,做或想一些与自己年龄不相符合的事情,给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4、 可能扼杀儿童的想象力
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仅仅来自于他所取得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来源于其在儿
童时期所产生的想象力。家长们总是竭尽全力地, 尽可能多地教授给孩子们一切知识。众所周知, 人的知识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来自于书本的间接经验;一是来自于自己本身所积累的直接经验,而后者则是能够使儿童们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和直接诱因。试图传授所有的知识给孩子,会扼杀其产生想象力的能力,最终导致高分低能。
5、 导致儿童身体素质的下降:
由于家长总是怕孩子受伤,尽量减少或避免一些亲自然行为,导致孩子运动能力和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的下降,从而,使得儿童整体的身体素质不良。躯体、大脑和心灵都是同一个机体的表现,其中某一因子受限制,就会影响到整个机体的整体发展。运动减少导致意志力薄弱, 从而容易产生对于自身能力的怀疑,甚至自卑心理。
身心健康不仅仅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同时环境因素对人群的心理影响更加直接。流行病学和身心医学认为, 疾病的发生和维持有其原初的心理因素;从流行病角度来讲,心理缺失造成的疾病决不次于传染病。从孩子一生的长远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对于孩子的正当要求给予适当满足,是正确的选择,只有有这样,才能培育出身心都健康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