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学习、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人类使用眼睛时间不断延长,而视物的距离相对缩短,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影响,视疲劳已成为目前眼科常见的临床症候之一。由于视疲劳给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何预防、治疗和调养视疲劳,已成为眼科界和现代人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以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视疲劳的预防与调养规律。
一、中医学对视功能和视疲劳的认识
中医认为眼之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必须依赖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行灌注,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足,肝血畅旺,肝气条达时,肾脏所藏五脏六腑之精气,就能借助脾肺之气的转输和运化,循经络上注于眼,在心神的支使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指的是眼的视觉功能。可见,正常的视觉功能离不开脏腑所受藏化生之精、气、血、津液的濡养以及神的主宰。若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能充足流畅的上注于目,就会影响视功能。
视疲劳属中医眼科“肝劳”的范畴,《医学入门?杂病分类?眼》指出:“读书针刺过度而痛者,名曰肝劳”。目为肝窍,生于肾,用于心,究其病机,主要与肝心肾有关。此外,《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认为:“久视者必劳心,故伤血”。《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较全面的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心藏乎神,运光于目,凡读书作字,与夫妇女描刺,匠作雕趼,凡此皆以目不转睛而视,又必留心内营。心主火,内营不息,则心火动。心火一动,则眼珠隐隐作痛”,认为“肾水亏弱自人,难以调治”。西医认为视疲劳的发生与眼肌的使用不当或过度紧张有关,眼肌乃脾所主。可见视疲劳多由久视劳心伤神,损脾耗气,或劳瞻竭视,肝肾精血亏耗,不能濡养目窍所致。主要表现为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或学习,眼干不适,目珠胀痛,头额闷痛,甚则眩晕、头痛,心烦欲呕。经休息后,症状缓解;同时,与患者的耐受性、年龄、全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从事工作性质、工作耐受时间、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等有密切关系;近视、远视、散光、老视患者更容易出现视疲劳症候。
二、调养与康复
中医养生学以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净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综合调养、持之以恒为基本原则。因此,视疲劳的调养与康复多运用传统运目保健、按摩健目,闭目养神、饮食与药物健目等,并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使之不断的完善。
(一)矫正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视;是引起视疲劳最常见的原因,众多视疲劳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有屈光不正,或没有意识到此前配带的眼镜度数已发生变化,40-50岁的患者则认为自己还不需要戴花镜。因此,他们对眼科医师提出做屈光检查有抵触心理,应当对可能或有近视、远视、散光、老视的视疲劳患者耐心做好心理辅导,使之能及时进行验光检查,了解其屈光状态。如有屈光不正、老视或原有镜片度数不合适者,要指导他们配戴度数合适、镜片材料优质的眼镜,同时介绍正确配戴和保养眼镜的方法。大部分视疲劳患者通过配戴眼镜矫正视力,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消除视疲劳。
(二)闭目养神
历代养生学家都主张“目不久视”、“目不妄视”。认为“久视伤血”(《素问》),“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则不昏”(《养生四要》),目之神应内守,才有益于形神协调,久视妄视易耗血伤神。“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 (《老子》)。可见,养目和养神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宜过长时间使用目力,尤其不宜过度近距离阅读和工作。闭目养神是简单有效的预防和缓解视疲劳有效的方法,特别对有屈光不正、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目力者,若持之以恒,每日早、午、晚各闭目静坐1次,每次5-10分钟,闭目时须全身自然放松,排除杂念,效果颇佳。
(三)药物养目
视疲劳与脾、肝、肾、气、血关系密切,临床常用益气、健脾、舒肝、补肾、养血中药防治。然而,预防和治疗视疲劳需要较长过程,给药的方法应当适应和有利于患者的学习工作,我们多选用中药丸剂、胶囊、口服液,其特点是服用方便、药效持续时间长,患者多能接受。临床以全身症候辨证为依据确定治法,选用药物。若属治疗者,以3个月为一疗程,停药15天,再第二疗程。若属保健者,以1个月为一疗程,停药2个月,再第二疗程。
1、心营亏虚 证见视疲劳,眼球或眉间酸胀不适,或兼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失眠健忘,舌淡脉细。用养心补血,安神的天王补心丹,每次10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或滋心阴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
2、肝肾不足 证见视疲劳,眼球或眉间酸胀不适,多兼头痛,心烦欲呕。休息后症状稍缓解。用补益肝肾的杞菊地黄丸,每次10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或六味地黄胶囊,每次4颗,每日3次。
3、气血两虚 证见视疲劳,短气懒言,面色无华,体弱无力,舌淡脉细。用补益气血双补的十全大补丸,每次10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4、素体虚弱,中气不足,用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5、珍珠明目滴眼液滴眼,每日4次,以缓解调节肌的痉挛,恢复其正常状态。
(四)针刺养目
1、体针:常用穴位:攒竹,睛明,承泣,四白,太阳。每次取1-2穴,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中度刺激,不留针。
2、耳针:
(五)眼部电控中药离子导入法
眼部电控中药离子导入,通过直流电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增加眼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调节肌的供氧和营养代谢,加速睫状肌松弛,有利于预防和缓解视疲劳,且具发挥作用快、药物用量少,无损伤、无痛苦、无副作用、能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效果确切等特点。可随症选用丹参液、川芎嗪液、黄芪液、党参液等作为导入药物。丹参、川芎嗪、党参、黄芪离子具有缓解调节肌痉挛,改善眼部血循环的作用。
(五)生活调养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近距离阅读和工作防止房劳过度,耗精伤气。养成读必坐,写必正的良好姿势,保持30cm的阅读距离。切忌阅读距离过近,以及卧床、行走、乘车时阅读。
(六)饮食调养
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健康的身体,可减少视疲劳的发生机率。适当的食疗有助于防治视疲劳。
(七)精神调养
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心情焦虑和精神紧张等,容易引起视疲劳。要指导患者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知足而乐。
(八)调适环境
1、工作环境的合理设计,尤其是照明条件的设计。照明强度与视疲劳有直接的联系,过强或过弱的照明,均会引起眼睛的不适,造成眼痛和头痛。但合理的照明强度又因人而异,例如在同一照明强度下,某些人可以得到很好的视力而且眼无不适,但敏感的人可能就无法工作,觉眼部不适或眼痛等。因此近距离工作和阅读应有良好的照明,不要在太阳光直射下或照明不足的地方阅读和工作。台灯应选用能调节亮度,并置于书桌的左前方,避免右手遮挡光源,提倡用光线柔和的灯泡。
2、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但环境保护未引起人类足够的重视,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大城市,城市建设规划欠合理,高楼林立,道路狭窄,绿化面积过小,大气污染严重,在如此环境生活工作,极易出现视疲劳的现象。因此,除了呼吁社会重视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外,在周末或节假日,应当到郊外青山绿水处,登高望远,呼吸清新空气,对视疲劳的防治颇有裨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