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癌症检查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来选择,一些不规范的体检会贻误治疗,而一些体检项目并不能替代早期癌症筛查。有些肿瘤筛查项目对人体具有潜在的致病风险,这就需要肿瘤专业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做出选择。
“我每年做钼靶检查都说乳腺没有问题,怎么会突然患上乳癌?”“单位的体检我拍了胸片,没发现我有肺癌”……近年,在防治癌症方面,“早发现早治疗”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很多消费者没有想到,一些安心的体检项目却成了癌症诊断的最大误区。专家表示,癌症检查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来选择,一些不规范的体检会贻误治疗,而一些体检项目并不能替代早期癌症筛查。
误区一:
健康体检就是癌症筛查
普通健康体检范围并不能完全涵盖肿瘤筛查的范围,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两者不能相提并论。防癌体检,除了早期发现存在于身体内部的肿瘤外,还会分析受检者以后患肿瘤的因素,对受检者进行健康教育和不良生活方式干预。
误区二:
只要是医生,就能做癌症筛查
“术业有专攻”,只有专科肿瘤医生才了解肿瘤的各种性状。现在某些“筛查”有做得太滥之嫌,随便摸两下、随意做点检查,也被视作参加了“筛查”,如此不但查不出肿瘤。更会让受检者放松警惕,反而误事。拿乳腺癌来说,很多地方都在采用的红外线检查,其实它对乳腺癌早诊就没有意义。
误区三:
胸部X光拍片就能查出肺癌
做胸部X光拍片,如果没有发现问题,是不是就不会有肺部肿瘤呢?回答是否定的。胸部X光拍片只能作为对肺部肿瘤的初筛,仅靠X光拍片检查作诊断是不准确的。初筛阳性的患者则必须要进行胸部CT扫描。如果胸部X光拍检查诊断是肺癌,临床就已经到晚期了。
误区四:
项目越多越好
有些肿瘤筛查项目对人体具有潜在的致病风险,这就需要肿瘤专业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做出选择。
误区五:
妇科检查正常=无妇科肿瘤
常规妇科检查并不是衡量生殖系统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准。常规妇检没事不等于万事大吉。临床上常常会见到检查正常的人,却在不久之后患上妇科肿瘤。许多妇科肿瘤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例如卵巢癌,虽然发病率很高,但在I期、II期时患者不会感到有明显症状,因此,单纯依靠普通妇科检查是很难筛查出来肿瘤的。
误区六:
没有症状就不需检查胃肠镜
在我国,胃肠道癌症发病率较高。但绝大部分单位和个人却没有把胃镜、肠镜检查纳入到体检项目中。因为胃镜、肠镜检查的操作会令人感到有些不适,吓退了不少体检者。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没症状就不会患胃肠道的肿瘤。因此,同意做胃肠镜检查的人几乎有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主动要求进行以上检查项目的人几乎没有。实际上,早期大肠癌往往没有临床症状,有时候出现慢性腹泻、腹痛和消瘦等症状时也常常会被当成普通腹泻来治疗,耽误了早期诊断和治疗。
误区七:
肿瘤是老人的事
很多肿瘤不断“年轻化”,因此筛查绝不单是老人的专利。同时,肿瘤也不是越老越要查。由于老年人前列腺癌的进展非常缓慢,即使得病,大多也不会因此危及生命,因此75岁后没有必要再进行每年一次的前列腺癌筛查。
误区八:
体检前不做好准备
肿瘤专科医生通常需要综合多项检查项目的结果。如果受检者因未做好准备而影响了检查结果,就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宫颈癌筛查时应注意,检查前一两天不宜性生活;做结肠镜前3天,最好吃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
误区九:
肿瘤标志物正常=无瘤
40岁以上的体检人群,大多会选择检测肿瘤标志物。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会认为,肿瘤标志物可以直接查出肿瘤,如果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就说明身体中没有得肿瘤。但是,殊不知,临床中的各种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临床的诊断不能仅仅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来确定。的确,很多肿瘤,特别是当癌症发生时,肿瘤标志物的检验结果可能会明显高于正常,比如:前列腺癌与PSA、肝癌与AFP等,这属于特异性较强的癌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癌症的存在,但对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癌症,如:肺癌、胃癌、肠道肿瘤等等,往往在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正常的时侯,就有可能已经患了癌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