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一则笑话:一名小伙子约会迟到,他向女友解释说是因为见他的心理医生,女友心中的不快便消除了。当然这是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事情。在西方社会,看心理医生是件蛮有面子的事情。
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我们这里的情况大不一样。
虽然我的病人大多是自愿甚至是主动来诊的, 但大都是拖了很久才来的。有的则瞒着家人亲友来看病,吃药也偷偷进行,以避免他人担心或不理解。
作为患者,除了心理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和躯体不适(不少心理疾病伴随某些或多方面的躯体症状),可能还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的不理解,甚至冷眼。此外,严重的或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一方面可能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交往等),更可能导致或加重某些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亢、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荨麻疹、关节炎、恶性肿瘤……由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又称为“心身疾病”。所以作为患者,他们的痛苦和困境是多方面的!
然而常见到一些患者被不以为然的家人亲友误认为是无病呻吟、杞人忧天,或是懒惰、娇气、小器、意志薄弱、思想问题,等等。还有一些家属或亲朋好友会这样去“关心”他们身边的心理障碍患者:“你看上去好好的,不要想到一边去就行了,不用去看什么病吃什么药,否则好人也吃坏了” 。这种态度看似关心、体贴、尊重,实际上可能在暗示“我不能接受我的亲人或朋友有心理障碍” ,或说明他们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不少患者因而延误了治疗时机,或过早停止治疗,导致心理疾病的慢性化或反复患病。
还有一些更令人慨叹的例子:一位女大学生,心理症状已经比较严重(整天反复洗涤、情绪恶劣、责骂父母、闭门不出),并拒绝看病吃药。她的父母,一对知识分子夫妇,竟决定“只要她愿意就让她这样生活下去吧,我们养她一辈子” 。他们对女儿无条件的爱令人感动,然而这是他们女儿真正需要的吗?显然不是。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寻求心理科医生的帮助?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明显感受到心理上的痛苦(比如紧张焦虑、情绪低落、脾气暴躁、恐惧、失眠等等),难以通过自我调整等方式去缓解,使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交往、消闲等等受到影响;
2、各种查不出明确原因的躯体症状,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如各种疼痛、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咽部不适、腹痛腹胀、食欲差、便秘、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等;
3、难以找到合理解释的性格或行为模式的改变。
4、某些躯体疾病(尤其是上述“心身疾病” )的症状或指标(如血压、血糖)总是控制不好。
心理或精神活动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也是人体最为脆弱最易出现问题的部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能说自己不会遭遇心理问题?当你或身边的人患了(或可能患了)心理疾病,需要尽早诊治,还需要获得(给予)足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