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疾病,近年有增多趋势。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常留有后遗症,即DVT后综合征,可出现水肿、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甚至致残。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全世界每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1‰,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本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
【病因】
常见的危险因素:外科手术、下肢的或大的创伤、长期制动或瘫痪、恶性肿瘤、既往有血栓病史、高龄、妊娠及产后期、口服含雌激素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急性内科疾病、心脏或呼吸衰竭、炎症性肠病、肾病综合征、肥胖、吸烟、静脉曲张、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超过30分钟的全身麻醉等。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一、静脉血流缓慢
手术后因疼痛和其它原因需卧床休息,尤其是骨折后需要固定肢体,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使血流缓慢,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不同程度损伤静脉内膜,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例如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静脉周围的感染灶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如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血栓形成。
三、血液高凝状态
1、大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2、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3、恶性肿瘤晚期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等,可释放高凝物质。
4、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回流障碍,其程度取决于血栓血管的部位、口径大小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静脉血栓形成后,远侧静脉压力升高,处于明显的郁血状态,毛细血管的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内缺氧而渗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成分向外渗出,移向组织间隙,往往造成肢体肿胀。如有红细胞渗出于血管外,其代谢产物含铁血黄素,形成皮肤色素沉着。在静脉血栓形成时,会引起淋巴淤滞、回流障碍,加重肢体的肿胀。
当肢体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障碍时,血栓远侧的静脉高压,将促使原本细小的侧枝小静脉开放或扩张,血液经这些侧枝静脉回流。如大腿上部和下腹部的浅静脉吻合支可通至对侧躯干,向上可通过腹壁至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系统。在深部,吻合支可通过骨盆静脉丛抵达对侧的髂内静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起源于小腿的细小静脉,也可起源于股静脉、髂静脉的粗大静脉。
血栓的蔓延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伸延,如小腿的血栓可以继续伸延至股静脉、髂静脉甚至下腔静脉。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也可以逆向伸延,如髂静脉血栓可以向远端延伸至小腿部位。血栓的碎块有可能脱落,随血流进入心脏,继之栓塞于肺动脉,发生肺栓塞(链接至肺栓塞专题)。
【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肢体肿胀、疼痛,轻者仅感局部沉重,站立、行走时加剧,抬高下肢可以缓解症状。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可有轻度心动过速和急倦不适等症状。
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
1、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
2、压痛(Neuhof征):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N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
3、腓肠肌牵拉实验(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此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
4、浅静脉充盈、努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扩张,发病1、2周后可发生浅静脉曲张。
【分型】
根据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周围型、中心型和混合型:
1、周围型:血栓位于N静脉以下,主要表现为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活动后症状加重,Homans征常阳性。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手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因症状轻微,容易漏诊。
此型血栓可向大腿扩展而成为混合型。小栓子脱落可引起轻度肺动脉栓塞,临床上不易被发现。
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也属周围型,但因血栓局限,多数症状较轻。经治疗多数可消溶或机化,也可自溶。
2、中央型:也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下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血栓可向上延伸至下腔静脉,也可向下繁衍而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成为混合型。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威胁患者生命。Homans征可为阳性或阴性。
3、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内均有血栓形成,由周围型或中央型扩展而来。由周围型向上扩展而来的: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深静脉走向压痛始被发现。此种情况下,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的时间不一致。由中央型向下扩展而来的:更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不易与中央型鉴别。
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股上部及同侧下腹壁浅静脉曲张。沿股三角区及股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在股静脉部位可摸到索条物,并压痛。严重者可以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肢皮温降低、皮色青紫,称“股青肿”,为DVT的紧急状态,可导致肢体坏死。全身反应大,易出现休克及下肢湿性坏疽。需紧急手术取栓,方能挽救肢体。
【辅助检查】
1、超声波检查:敏感、简便、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必要时可反复检查。但是对髂静脉有无血栓的准确性较差。
2、电阻抗体积描记法:正常人深吸气时,能阻碍下肢静脉血回流,使小腿血容易增加;呼气时,静脉血重新回流,下肢血容量恢复常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深呼吸时,小腿血容量无明显的相应改变。电阻抗体积描记法可以测出小腿容量的改变,可以正确诊断较大静脉的血栓形成,但对小腿较小静脉的血栓形成,效果并不满意。
3、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原理是125碘标记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形成放射性,可从体表上进行扫描。这种试验操作简单,正确率高,特别是可以检出难以发现的较小静脉隐匿型血栓。因此这可作为筛选检查。 它的缺点主要有:①不能发现陈旧性血栓,因为它不摄取125碘纤维蛋白原;②不适用于检查骨盆邻近部位的静脉血栓,因为在这一区域,有较大动脉和血供丰富的组织,有含同位素尿液的膀胱,扫描时难以对比;③不能鉴别下列疾病:纤维渗出液炎症,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新近手术切口,创伤,血肿,蜂窝组织炎,急性关节炎及原发性淋巴水肿等。
4、静脉造影:如采用上述检查法不能做出明确诊断,仍需作静脉造影。至今尚无一种无损伤检查法可完全替代传统的静脉造影。造影X线片常显示静脉内球状或蜿蜒状充盈缺损,或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均提示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诊断】
具有以下特点者可以诊断下肢深静血栓形成:
1、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2、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
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4、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有助于诊断。静脉造影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在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应和下列疾病相鉴别:
1、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本病发病也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2、淋巴水肿:以浅层软组织肿胀为主,早期为可凹性,后期为非可凹性,但多无疼痛、压痛症状,Homans征和Neuhof征阴性,超声检查显示静脉内无血栓,可以鉴别。
3、其他疾病: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纤维组织炎,小腿肌劳损,小腿深静脉破裂出血及跟腱断裂。后者均有外伤史,起病急骤,局部疼痛剧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肤瘀血斑,可资鉴别。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周围型血栓,以及中央型和混合型血栓中病史超过7天、重要脏器有严重合并症、恶性肿瘤晚期、身体状况极差不能耐受手术的。
主要包括:
1、为防止发生肺栓塞,须绝对卧床、制动、禁止按摩2周以上。
2、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
3、抗凝治疗:其作用在于防止血栓继续扩展和其他部位形成新血栓。常用抗凝剂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香豆素类衍化物。
应用肝素时,需测定凝血时间调节剂量。用量过多可引起出血,如血尿、内脏出血等。一旦发生可用硫酸鱼精蛋白拮抗,必要时可输新鲜血。
香豆素类衍化物是一种凝血酶原抑制剂。其作用诱导期长,一般在用药后24~48小时起效。作用消失时间也长,并有药物累积作用,停药后要经过4~10天作用才完全消失。凝血酶原值应维持在20~30%。常用香豆素类衍化物为华法林钠(Warfarin Sodium),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节剂量。香豆素类衍化物引起出血时,可用维生素K,必要时可输新鲜血。
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抗凝疗法。
抗凝治疗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5、祛聚治疗:减少血小板聚集,主要有阿司匹林、潘生丁、抵克力得、玻力维等。用药期间不需监测凝血时间。
6、溶栓治疗:在血栓形成早期可应用溶栓剂,包括链激酶及尿激酶,两者均能促使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酶。此酶可水解纤维蛋白,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溶栓治疗对DVT的病人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血栓完全溶解率极低。
新型溶栓药物有:①人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能特异地激活血栓表面凝胶状态的纤溶酶原,但对血液循环中溶解状态的纤溶酶原无作用,溶栓效果好而无全身影响。但是该药产量甚微,价格昂贵。②尿激酶前体(Pro-UK),国内外均处于实验阶段。
7、其他药物:低分子量右旋糖酐、血栓通、川穹嗪、丹参等药物是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辅助药物,现已被广泛应用,可消除红细胞凝聚,防止血栓继续滋长及改善微循环。
8、后期开始起床活动时,禁忌久站及久坐,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加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以控制血栓扩展,减轻肢体水肿,缓解疼痛。但非手术治疗后,约50%以上患者将遗留后遗症,即DVT后综合征,出现水肿、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中央型和混合型血栓中病史不超过7天、无严重合并症、身体状况良好可以耐受手术的。股青肿是手术取栓的绝对适应证。
急性期的患者,手术越早,血栓与静脉壁粘连、炎症反应程度越轻、静脉内膜破坏越轻、继发血栓形成越少,手术取栓越可彻底,效果越好。一般发病3天内取栓最好,病程超过7天的血栓机化与静脉壁粘连,很难取除干净。取栓效果与血栓类型有关,中央型明显好于混合型。如果左髂总静脉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即Cockett综合征)(链接至Cockett综合征),必须同时纠正,否则取栓术后极易复发。术后配合抗凝、祛聚、溶栓等药物和其他辅助治疗,预防血栓复发。
三、介入治疗
近年来出现微创介入方法治疗急性下肢DVT,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和全身性溶栓的结果。目前临床开展的微创技术治疗急性DVT主要包括:导管直接溶栓、深静脉机械性血栓清除和髂静脉腔内成形(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可用于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例,但所需费用高。
【后遗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常留有后遗症,即DVT后综合征,可出现水肿、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甚至致残。治疗主要是抬高下肢,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穿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可以服用一些促进循环的药物。
根据病理过程,DVT后综合征可分成阻塞期和再通期两个阶段。
1、阻塞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肢体主干静脉回流受到障碍,血栓远侧静脉压增高,侧枝开放。但大多数病例侧支循环建立缓慢,不足以代偿阻塞静脉的回流功能,引起下肢肿胀、色素沉着、皮炎及溃疡。此期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加强侧支循环,可根据情况选行:原位大隐静脉移植术、大隐静脉转流移植术、带蒂大纲膜移植术等。
2、再通期:在血栓机化和再管化过程中,静脉管腔可部分再通,但静脉壁增厚、瓣膜功能丧失,造成血液反流,可引起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和溃疡。下肢下行性静脉造影可见造影剂明显逆流。此期手术治疗方式可选行小腿穿通支静脉结扎、带瓣膜静脉段移植、肌袢代瓣术等。
【预防】
对有血栓形成倾向及可能引起血栓形成的患者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一、机械预防:大手术,尤其是盆腔手术及骨科手术后,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尽可能早下床活动,不能下床者可在床上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穿医用弹力袜,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
二、药物预防: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可应用:
1、右旋糖酐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抵克力得、氯吡格雷等。
3、对于血栓形成风险高的病例,可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如速碧林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