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痔”的认识起源很早,早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载许多动植物“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吃后消肿、可以治痔);同期《庄子·列御寇》中记载有秦王患痔召医的故事;汉时期《五十二病方》中将痔分4类, 至隋朝分为5痔, 隋以后历代医家又发展为7痔、9痔、11痔、21痔;到了金元时期则为25痔, 宋明朝为24痔;清乾隆年间太医吴谦等所著《医宗金鉴》中绘图形象描述了24痔,后又逐渐增多,至同治年间多达72痔。“痔”的历史悠久、命名繁多,如:子母痔、鸡冠痔、鸡心痔、鼠尾痔、葡萄痔、莲花痔、樱桃痔、核桃痔、石榴痔、木耳痔、菱角痔、莲子痔、翻花痔等等。
这种基于直观、朴素认知的命名只不过罗列了各种肛肠病的外部形态, 有的则并不完全是痔。例如:裂肛痔、钩肠痔指肛裂;牡痔、脉痔、肠瘘痔等是指肛周脓肿和肛瘘;酒痔、脱肛痔、垂肠痔等是指便秘及脱肛;锁肛痔是指肛管癌或先天性肛门闭锁;珊瑚痔是指直肠息肉;杨梅痔是指肛门性传播疾病……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对痔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尽管祖国医学中“痔”的命名对现代治疗没有实际意义,但也由此看出古人曾对痔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此表达对古人认知的崇敬。
参考文献:
[1] 黄乃健.祖国医学肛肠病学文献初考[J].中国肛肠病杂志,1984,4,35.
[2] 张东铭.痔的分类与治疗学的现代概念[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0,6(3):24-35.
[3] 李春雨.肛肠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
[4] 金黑鹰,章蓓.实用肛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0.
[5] 安阿h.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