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PVS的治疗是临床神经科学的一大困惑,目前尚无绝对肯定有效的措施。一般采用包括护理、营养保障、药物治疗、祖国医学、高压氧治疗、神经电刺激、神经干细胞移植、康复措施以及家庭关怀等综合处理手段。神经干细胞移植、神经电刺激技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神经干细胞移植是将胚胎干细胞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诱导分化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神经干细胞,再将其移植入脑组织后发挥一定的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其实用性及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康复科谢秋幼
神经电刺激技术目前关注较多。1973年Cook等首次将神经电刺激技术应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此后,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痉挛、震颤、偏侧舞蹈征、痉挛性斜颈等,近20余来被国外学者用来对昏迷、PVS病人的促醒。神经电刺激促醒技术是通过周围或植入人造电刺激器释放脉冲刺激至大脑,来提高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改善PVS状态。经过多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初显可靠疗效,给PVS的治疗带来希望。
神经电刺激技术主要包括脊髓电刺激(cervic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 cSCS)、脑深部电刺激(DBS,也称“脑起搏器”)、周围神经刺激(包括正中神经刺激、迷走神经刺激)。
对于脊髓电刺激,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是高颈髓后索电刺激疗法,就是在全麻下将盘状或针状电极放在C2~C4水平硬膜外正中部,刺激装置则植入前胸或后背皮下。电刺激经高颈部脊髓上行达脑干,通过上行性网状结构及丘脑下部激活系统,传达到大脑皮层。1982年Komai首次报道应用这一技术治疗PVS。1988年Kanno等[12]报道颈髓电刺激后患者临床和脑电图、局部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 CBF)均获改善。1989年Momose等[13]首次采用SPECT及PET评价 cSCS后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变化,证实刺激前后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及脑血流均明显增加。1993年Kuwata等[14]对cSCS后脑电图及皮质乙酰胆碱、5羟基吲哚乙酸、天冬氨酸、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进行了检测,证实刺激后乙酰胆碱含量增加320%。1998年Fuji等[15]指出缺氧性脑病早期即1个月内给予cSCS,58%患者在刺激开始2周后显示明显改善,可以与外界语言交流和表达情感,效果明显好于慢性期给予cSCS者。那些基底节没有明显梗死、平均CBF超过25ml/100g.min、体感诱发电位N20存在者预后较好。1998年Kanno等总结经治的130例PVS中,56例(占43%)意识恢复,另有23例的GCS评分提高了5分。2007年Morita与Kanno一起再次分析了对32例(21例脑外伤、8例缺氧性脑病、3例脑血管病)患者行cSCS的操作、机制和临床效果,指出有效率达到80%[16]。目前认为SCS疗效确切,总的有效率在20%~40%,而对于脑外伤后的PVS促醒率和有效率更高。
脑深部电刺激通过兴奋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以唤醒皮层功能,包括丘脑电刺激、脑干中脑电刺激、小脑电刺激。具体方法是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深部脑刺激电极植入中脑网状结构的楔形核或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等部位,按照一定的刺激参数进行刺激,通常放置时间为3~24个月。1990年Tsubokawa等[17]报道8例患者使用DBS治疗后4例效果明显,其中3例脱离植物状态,指出如果患者脑损伤后2月内进行DBS并持续6~8个月效果较好。1993年Cohadon等[18]报道了25例创伤性脑损伤后PVS患者在3个月时给予DBS,随访1~12年后发现12例无明显变化,13例有肯定的改善,但长期效果不甚理想,且由于缺乏理想的对照,DBS的确切疗效尚难肯定。2005年Yamamoto等[19]通过21例患者DBS术后超过10年的观察发现,8例患者脱离PVS,但大多数仍需卧床,指出如果选择合适,DBS是一个有效的促醒方法,对MCS效果更好,但同时强调需要配合完整的神经康复治疗。与cSCS相比,DBS能够显示更强的唤醒反应、皮质血红蛋白总量和氧合血红蛋白显著而持久的增加。2007年Schiff等[20]报道1例创伤性脑损伤后处于MCS已6年的患者给予DBS后认知、肢体运动、进食等功能仍然取得明显改善,认为DBS能够明显促进严重脑损伤后期的功能恢复。统计表明:深部电刺激疗法的总有效率为44.3%,对头部外伤、缺氧性脑病和脑血管病的有效率分别为57.1%、31.2%和29.4%。治疗效果与病因密切相关,同时与年龄及病程也有关,30岁以下80.6%有效,病程在12个月以内者67.7%有效。
目前认为:适应症选择的不同是造成文献报道疗效差异的原因之一,多数学者认为符合下述条件者其疗效较为理想:①年轻患者,②脑外伤,③脑内无广泛低密度灶,④无明显的脑萎缩,⑤丘脑无损害,⑥CBF >25~30 m1/100g/min。
对于昏迷病人,只要病情许可,应尽可能早的进行神经电刺激治疗。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神经电刺激不失为PVS的一条最佳选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上海、北京、广州、南京都有少数实例操作,预期会有进一步的临床运用和疗效报道。
周围神经电刺激是采用低频电刺激持续刺激双侧腓神经或正中神经,在正常人有激活脑电的效果,使α频域的波幅增大,提示可能有促使大脑皮质广泛觉醒的潜能。该技术在美国应用较多。2005年Cooper等[21]指出,应用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MNS)对于亚急性和慢性昏迷患者可以提高皮层兴奋性,对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还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应该作为意识水平下降者的常规治疗。尽管理论上是合理的,但治疗植物状态的疗效需进一步观察。MNS与cSCS、DBS相比具有非创伤性、无并发症、易操作、且费用低廉等优点。迷走神经刺激(VNS)则需手术自颈部分离出迷走神经,环状电极包绕后外外接电刺激,该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