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切口法乳房成形术手术介绍
由于乳房的过度发育使乳房的体积过度增大,形成乳房肥大症或巨乳症,给女性带来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巨大乳房下垂可以造成女性胸部形态的臃肿,失去匀称、苗条曲线的轮廓,同时常引起颈肩背部的酸痛,而乳房下皱襞区也易出现湿疹等皮肤病,使女性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双重负担,影响其自信心。为了修复巨大乳房下垂造成的女性胸部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整形外科医生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乳房缩小成形手术。
乳房缩小成形术治疗的基本原则为缩减乳房体积,术后乳房外形良好,且两侧乳房对称,瘢痕不明显及乳头乳晕感觉正常。Mckissock法和Strombeck法为传统的乳房缩小术,手术操作灵活性大,术后乳房外形尚可,但最大的不足在于术后瘢痕较大,且部分患者乳头、乳晕感觉有明显减退。改良Mckissock法虽然减轻了部分术后瘢痕,但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不同程度的乳头乳晕区水泡形成,且乳房乳腺导管常被切断,因而影响泌乳功能,但由于该方法手术设计规范,易为初学者掌握,目前常为临床采用。环形瘢痕法虽然术后瘢痕小,仅为乳晕环形瘢痕,但乳房外形欠佳,术后乳房前突度不够,且仅适应于轻、中度乳房肥大,而目前在欧洲及北美最为推广应用的术式是Lejour的直线切口法乳房成形术。
直线切口法乳房成形术,也称垂直切口法乳房成形术,最早于1925年由Dartigues首先用于乳房悬吊,1970年Lassus再次应用该技术,但由于其切口超过乳房下皱襞延伸至下胸壁而未能推广。199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教授Lejour将该法改良后开始获得推广。该方法设计简单、规范,术后乳房外形好、瘢痕小,乳头乳晕血供较好,符合乳房缩小术的基本原则。此方法依靠乳房上部蒂营养乳头、乳晕,通过减少乳房下端及中央部乳腺组织而达到乳房再塑形的目的,通过乳房下端皮肤广泛游离而减少切口瘢痕。直线法乳房成形术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过度发育及乳房下垂的女性患者。我们自1999年以来,共采用此方法行乳房成形术近千例,手术后效果满意,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直线法乳房成形术通过乳房下极直线切口切除过度增生的乳腺组织以矫正下垂的乳房形体,并制成类似半球形的乳房实体。此外,在切除肥大、松弛的乳房皮肤、皮下组织的同时进行乳头、乳晕的向上移位及整形。在手术前我们首先根据患者的乳房条件进行设计。术前常规摄像以保存术前、术后对比的资料(图1)。
患者取直立位,标记出前正中线、胸乳距、锁骨中线(图2),
轻推乳房向内,沿乳房下皱襞锁骨中线向上延伸,标出乳房拟去除皮肤外侧线(图3),
轻推乳房向外,标出乳房去除皮肤内侧线(图4)。
在原乳房下皱襞上5~10cm弧形连接两锁骨中线之上延线,使新乳房下皱襞上移5~10cm(图5)。
另设计新乳头位置(图6),
可根据身高较正常人适当下移1~2cm,新胸乳距一般为18~20cm(图7),
这样通过适当下移新乳头位置及尽量抬高新乳房下皱襞使得新乳头至新乳房下皱襞距离控制在8~12cm,有利于缩短术后垂直瘢痕,并得到较好的乳房外形。于新建乳头上2cm弧形设计新乳晕周径,长度14~16cm(图8、9)。
手术的麻醉方式一般选择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术中首先于乳房表面及基底灌注肿胀液(图10),
一侧500~750毫升,乳房基底部上止血带便于分离及减少出血(图11)。
按设计切开皮肤,在画线范围内去表皮保留真皮以保证乳头、乳晕血供(图12、13)。
沿直线切口缘全层切开至皮下组织处(图14),
下部乳房从乳房表面剥离乳腺组织直至乳房下皱襞(图15),
剥离新乳房下皱襞处须注意尽量削薄皮下脂肪,仅保留真皮下血管网,使得术后新乳房下皱襞处不出现臃肿(图16)。
待乳房表面分离结束后,从胸大肌表面完全游离至乳房基底(图17、18)。
如伴有乳房肥大,主要切除乳房下部及基底乳腺组织(图19、20、21)。
将切除的乳房组织称重做为对侧切除组织量的参考。乳腺内固定必须牢靠,用7号线将乳腺组织固定于第2肋骨水平(图22),
乳头、乳晕瓣向上移位,同时缩窄乳房基底径(图23)。
皮肤缝合前乳腺组织已经达到自我塑形的效果(图24),
而不依靠皮肤组织来塑造乳房的外形,使皮肤在无张力下缝合,以达到减少术后瘢痕的效果。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新乳晕切口的缝合采用荷包缝合法,以避免术后乳晕的逐渐扩大(图25)。
免缝胶布粘贴创口(图26),
术区加压包扎,24小时引流量少于10ml时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5~7天开始佩戴弹力塑形胸罩2个月。在我们进行的上千例病例中均未发现乳头、乳晕血运障碍。术后早期乳房形态稍有不规则的情况,且可见到较明显的切口瘢痕(图27、28)。
但3~6个月后乳房的外形均较满意,大部分直线切口及环乳晕瘢痕不明显(图29、30、31、32)。
对于极少数环乳晕切口瘢痕较明显的患者,术后6个月内可以重新切除环乳晕切口瘢痕或局部注射康宁克通后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