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病的命名几经更改,在20年前开始称为嗜血杆菌阴道炎,后来有学者在患者阴道液中培养出大量的加德纳菌而就改称为加德纳菌阴道炎。随后,有学者又发现加德纳菌不单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阴道液里检出率极高,而且在正常的非怀孕期的女性的阴道液里的检出率也高达16.6%,由此学者将加德纳菌阴道炎又改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目前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的方法不断更新,有细菌培养、免疫学方法、免疫学荧光法、DNA探针法、PCR等等。检测方法的更新,使检测到的加德纳菌的致病性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资料显示,加德纳菌的致病性与其生物分型等有关。目前使用PCR扩增的方法检测加德纳菌的基因进行生物分型,使到检测致病性的加德纳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在98%以上。近年,大量的研究又证明了还有许多微生物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阴道内除了可以检测到致病性的加德纳菌之外,在患者的阴道液里同时也有大量的动弯杆菌、普雷沃菌、紫单胞菌、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厌氧菌以及人型支原体,其中以厌氧菌居多,厌氧菌数量可增加100-1000倍,而阴道内的产生过氧化氢的正常的乳杆菌却大量减少就使到阴道内的厌氧菌更加容易大量繁殖,阴道分泌物产生一种鱼腥臭味。
细菌性阴道病实际上是正常寄生在阴道内的细菌生态平衡失调(菌群失调)。生理情况下,阴道内是有各种厌氧菌和需氧菌,其中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细菌性阴道病时,阴道内乳杆菌减少,而其他细菌大量繁殖,部分患者合并支原体感染,其中以厌氧菌居多。厌氧菌繁殖的同时可以产生胺类物质,碱化阴道,使阴道分泌物增多并有臭味。细菌性阴道病的患者只是发现自己的阴道分泌物增多和有异常臭味(如死鱼虾的腥臭味),医生检查时往往都在临床和病理上没有看到患者有炎症的改变,因此并非阴道炎,学者们就将这种阴道内菌群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定名为细菌性阴道病而不再称为阴道炎。目前认为,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导致某些厌氧菌,致病性的阴道加德纳菌及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等的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有无临床症状与患者的失调的阴道菌群的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目前的研究显示,促使阴道菌群发生变化的原因仍不清楚,仅推测是可能与频繁性交、多个性伴侣或阴道灌洗(冲洗)使阴道碱化有关。
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40%都无症状,有症状者的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恶臭,可伴有轻度的外阴瘙痒(如阵发性的蚂蚁爬行感)或烧灼感。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沾在内裤上是一层均匀一致的较厚的粉状分泌物,闻之有腥臭味。医生检查时看到阴道粘膜往往没有充血的炎症表现,而阴道内有较多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一般都呈均匀一致的稀薄的、粘度很低的白色糊状或半透明糊状,部分可以看到阴道分泌物带有泡沫状。阴道分泌物可以闻到异臭。
阴道分泌物检查无霉菌,无滴虫,无淋球菌。而阴道分泌物的检查可以在显微镜下找到大量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弧形杆菌等。特征性的诊断是在显微镜下找到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于脱落细胞上面和边缘贴附着颗粒状物即是加德纳菌,显得脱落细胞边缘不清。阴道分泌物中极少找到形态典型的乳杆菌。
由于细菌性阴道病是一种阴道内菌群失调的混合感染,而且致病的各种微生物的分布和含量差异很大,因此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比较棘手。因为使用阴道塞药或阴道冲洗效果不佳。一般都是通过口服抗生素治疗。选用的药物需要兼顾对致病的厌氧菌和需氧菌都有效,而且服用的疗程要够长,疗程在10-14天。治愈后配偶或性伴侣也必须用同样的药物治疗一个疗程,否则会重新感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