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需要麻醉,它能减轻我们的痛苦,但也经常听人说麻醉后会留下后遗症,有时甚至象飞机那样会发生意外事故。那么,到底什么是麻醉?什么是全麻?麻醉安全吗?麻醉会影响记忆吗?麻醉前要注意些什么?大众甚至内外科医生对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些问题。
什么是麻醉?
麻醉(an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 “an” 及 aesthesis” ,表示“知觉/ 感觉丧失”,可以是局部性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在古代,麻醉除了华佗的麻沸散以外,麻醉就是昏迷,就是用神经干机械性压迫、饮酒、放血、甚至棒击病人头部造成昏迷或丧失神志,想一想是多么地恐怖。在现代医学领域,麻醉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一种状态,目的就是为手术治疗或者其它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和方便。根据手术、麻醉方法和采用技术的不同,这种状态又不尽相同,可以清醒的局部无痛,也可以是完全无意识的。
什么是全麻?生殖医学中心常用的麻醉方式是什么?
全身麻醉指使用静脉或者吸入全身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全身无痛,记忆力暂时可逆性消失的一种麻醉方式。全麻大体可分为无气管插管全麻(包括静脉或吸入全麻)与气管插管全麻两大类。短小手术(如取卵术、清宫术、宫腔镜检查术等)可在无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下完成;而比较复杂的手术或腹腔镜手术通常需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
全身麻醉对智力有影响吗?
现代麻醉采用的全身麻醉药均为对人体影响极小、作用可逆的药物,手术后可经呼吸道呼出或经人体代谢完全排出,随着药物从体内代谢排出体外以后,麻醉作用就消除了。每年世界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次使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实践证明,在专业人士的正确使用下,全身麻醉药不会对智力产生明显的影响。
麻醉医师是不是就是打一针就完事了,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做什么?
麻醉绝不仅仅是“打一针”这么简单。麻醉医师要全面负责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期间的生命体征监测;合理的选择麻醉方法和药物;运用多种方法和药物控制麻醉深度,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为手术提供安全,无痛,手术野清晰,肌肉松弛的状态;在手术结束时又要使患者安全舒适的清醒过来;必要时为患者提供术后镇痛,让患者在手术后也不会感觉到强烈的疼痛。此外麻醉医师还肩负有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心肺脑复苏,疼痛治疗等多种处理和救治病人的责任。因此,有人称麻醉医师是“生命守护神(life patron saint)”。
手术前为什么不能吃饭、喝水?
很多病人和家属对于术前不能吃饭、喝水不理解,有时可能会出现由于病人或家属不听医师的劝告或忘记了护士的嘱咐而在手术前吃东西,而不得不停止这次手术,择期另做。那么术前禁食禁饮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在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出现呕吐反应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因为呕吐反应在麻醉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这一方面与各种操作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麻醉药物会减弱人体正常的保护性反射有关。对于正常人,肺对胃内容物有保护性咳嗽反射,防止它们进入肺内,但是麻醉以后,这些反射消失了。而胃酸对肺的刺激非常大,一旦进入肺内常引发吸入性肺炎,可导致呼吸衰竭,影响生命。如果进食或大量饮水后进行麻醉手术,则胃内容还没有消化进入肠道即可反呕出来,不仅会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一般来说,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饮基本上能保证胃的排空,很少出现反流误吸的情形。
感冒或肺炎能进行麻醉吗?
感冒或肺炎的急性期是禁止气管插管全麻的,即使无插管静脉全麻也是不建议实施的。因为无论是感冒还是肺炎都存在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敏感性增加等问题。全身麻醉后,排痰功能下降,可能会因为痰堵导致缺氧窒息的情形;同时,气道敏感性增加,手术或痰液的刺激也可能诱发喉痉挛等情形,严重者也可能出现缺氧、窒息等严重后果。
麻醉风险在哪里?
麻醉风险主要来自于:麻醉药物的安全窗口比较小,大多数麻醉药物可能对呼吸、循环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病人的隐匿性疾病、个体差异、某些疾病特殊状态也是潜在的麻醉风险;麻醉风险也有可能来自于外科情况(如大出血)及麻醉医生的状态如过度疲劳等。人为风险在医疗实践中都会尽可能避免,药物风险有时却无法预知;正如空难一样,麻醉风险出现的几率不高,但还是在不同医院以不同形式出现,给医患双方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无论如何,医生均会极力避免麻醉风险的发生;同时也会做好一切应急的准备,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处理,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