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习称艾灸,是针灸疗法的重要部分。艾很早用于灸病及药用,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此草多生于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艾叶苦、辛、温,入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艾叶用于灸法是基于艾叶的可燃性好,燃烧彻底,是理想的引燃物,而且其辛散芳香气味和温经散寒功效与灸法的目的吻合。艾的可燃性在早期即被广泛用作引火物,“钻木取火”、“火珠取火”、“火镜取火”等取火方法都是用艾作为引火物。
艾叶在古代不仅仅是在医药上广泛应用,而且在民俗应用上也十分普及,端午节,民间有挂戴艾叶及食用艾叶以“避邪”,有记载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这些习俗现代看来与环境消毒灭菌,预防传染病流行都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民间流行“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在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县即有很多的用艾习惯,如婴儿出生后要洗一次艾水澡,并将艾绒敷在囟门和肚脐上,以预防感冒;产妇用艾汤沐浴以消毒辟秽,温通气血,预防产后体弱多病。感受风寒,用艾叶煎汤洗脚,或温服取汗,等等。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民间都有用艾的习惯。
现代研究,艾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尚含有鞣质、黄酮、甾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它有机成分等,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有抗菌、抗病毒、抗支原体和衣原体、抗炎、镇痛、抗过敏、镇静、平喘、祛痰、镇咳等多方面的药效。临床除传统配伍应用外,有很多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在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风湿病、皮肤外科疾病等有较好的疗效。
灸法是艾叶应用的一大主要方面,近代研究表明了艾灸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休克、护肝、防治脑血管病等方面作用,常说“灸治百病”就是表明其对人体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灸法也能增强体质,保健身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