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在《围城》中曾把婚姻比喻成一座城堡,说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赵芊和郑威认识几个月,便步入婚姻的殿堂。赵芊到了剩女的年龄,婚姻成了人生的重要任务,接二连三的相亲中,赵芊见了不少人,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她见郑威第一面虽然谈不上喜欢,但感觉还不错,尤其是郑威对赵芊百般呵护,让她感到很踏实,比较适合过日子,两人相处几个月后就进入“围城”了。
一起生活开始还不错,夫妻恩爱甜蜜。几个月过后,两个人对对方都颇有微词。丈夫嫌赵芊太黏自己,一天到晚电话不断,偶尔没有及时接听,就抱怨他不如以前在乎她;郑威参加同事或朋友聚会,赵芊找借口都要参加,实在参加不了就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刚开始郑威觉得赵芊依赖自己,还挺有自豪感的,时间长了便觉筋疲力尽,以至于发展到看见赵芊来电就有一股厌烦情绪,之前的幸福感荡然无存。赵芊也觉得很委屈,觉得老公婚后变了……双方都觉得婚姻如一个枷锁,束缚得两人苦不堪言。
结构式家庭理论主张,当两个人组成一对夫妻时,这个新联盟的结构形成首先应该是相互适应和建立界限,因为每个人在最初的婚姻中都试图依照自己熟悉的习惯组织新婚关系,并且向另一方施压,以促使对方适应自己的期望和欲求,沿着自己的模式进行生活。为了相互适应,夫妻之间必须视对方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彼此以及与外部世界之间建立界限。
以上这对新婚夫妇的婚姻就陷入了“追赶―――逃避”的状态,妻子使多大的力追赶,丈夫就用多大的劲逃避,这种恶性循环如果不阻断,追赶不上或逃避不了,时间长了都是会出问题的。夫妻关系如一跟橡皮筋,你在这头用力拉,他在那头也用力扯,肯定会断掉的。你放一下手,他那边也松松劲儿,橡皮筋会恢复弹性,保持活力。
赵芊似乎也懂这个道理,在丈夫外出活动或没有接听电话时,她尝试转移注意力,可这些努力似乎都无济于事,每当这种时候她的心里就像被猫抓一样,坐立不安,烦躁不已。她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了,求助于家庭治疗师。原来,赵芊的母亲对婚姻有焦虑情绪,赵芊自然而然感染了这种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母亲把无处排泄的焦虑情绪转移到对女儿的过度关注中,造成女儿的自我分化程度很低,与母亲过分缠结,婚后无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危机。
正常的家庭在遇到这种冲突的时候,都会根据问题来调整自己的结构,以有效处理问题。很显然,赵芊没有自我调整的能力,她必须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在丈夫的支持下,完善分化程度,提升自我调整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