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认识:几乎所有抗结核药物对肝脏都有影响。接受抗结核治疗者,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升高的比例为15-30%。经再次投药攻击证实与抗结核药有关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约为2%。但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的肝损害,并非都是由抗结核药药物引起的,还有可能由合并病毒性肝炎或其它原因引起,也可能由肝脏本身的结核病变引起。对于属药物引起的,要明确是哪一种或哪几种药物引起的。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主要有关药物是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氨硫脲、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对氨水杨酸钠等。
2、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哪些表现:抗结核药物所致肝炎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有些患者可出现肝炎的典型表现,如恶心、厌油、乏力、黄疸、肝脏肿大、肝区疼痛等。另一些患者则全无症状,只是在做肝功能检查时发现异常。
3、发生肝损害时,如何应对:到目前为止,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与肝毒性反应的严重性之间尚无确切关系。是否停止抗结核治疗常常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肝功能损害并非都需要停药。中等程度的可逆性转氨酶升高的发生率约为15-30%,停用所有抗结核药,会使10-20%患者的治疗不必要地被中断,并可能增加耐药分支杆菌形成。如果AST升高>3×ULN或者血胆红素升高,INH和RFP就应停用,但再次用药应待肝功能恢复正常以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