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主要依靠病史及体征,首先应检查压痛部位,压痛经常位于肩峰前外缘,二头肌腱沟及肩锁关节。除非急性损伤,一般无局部红肿等。当肩关节后伸内旋时,可以在肩峰前缘触摸冈上肌腱止点部。病程较长者会出现冈上肌和冈下肌的萎缩。
1、疼痛弧征:敏感度很高。
2、牵拉撞击试验: X线研究证实,牵拉上肢后再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不再与肩峰相接触。
3、撞击诱发试验 包括Neer撞击征(impingement sign)和撞击试验(impingement test)及 Hawkins撞击征。
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及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典型改变包括肩峰下表面硬化和骨赘形成、大结节硬化及囊性变。通过冈上肌出口位可以评价肩峰的形状和厚度。Bigliani将肩峰形状分为三型,Ⅰ型为平直形肩峰,Ⅱ型为弧型肩峰,Ⅲ型为钩状肩峰。B超及MR则主要对肩袖,二头肌腱,盂唇等结构进行检查。满足以下五项标准中的三项,可以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1、肩峰前外缘压痛。
2、上肢外展时疼痛弧征阳性。
3、与被动活动相比,肩关节主动活动时疼痛明显。
4、Neer撞击试验阳性。
5、肩峰骨赘,肩袖部分撕裂或全层撕裂。
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所有患者应先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方法及目的包括:应用药物及物理治疗消除肩峰下间隙的炎症;通过主动运动保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通过力量练习保持肩部肌肉力量的正常。保守治疗的时间应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病人的职业和运动水平来决定,通常在三个月左右。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局部外用药及肩峰下间隙封闭治疗,封闭治疗不宜超过三次,有研究表明,激素会干扰细胞代谢,导致肩袖肌腱及周围软组织的萎缩。物理治疗可以选择超短波等措施。对于急性期患者,可以使用颈腕吊带或三角巾制动1至2周,期间应每天全范围活动肩关节数次,避免出现关节粘连。
如果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病人的症状不缓解,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采用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包括前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肩锁关节骨赘切除。如果肩锁关节退变严重,可行锁骨远端切除。
术后即以颈腕吊带或三角巾悬吊患肢,1~2天后开始被动前屈练习,逐渐增加角度,2至3周后开始主动活动,同时行三角肌及肩袖肌力训练,通常2~3个月活动范围达到正常,3~4个月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全恢复正常活动乃至运动通常需要6~9个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