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脾只有9厘米左右,肿块越长越大不仅会造成脾破裂,出现大出血,甚至死亡;还有可能压迫其他组织和器官,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无论恶性良性,这个肿块都必须尽管切除。但是,肿块正好处于脾脏的中部,是静脉与动脉进出的门户,这里血管非常丰富,术中大出血的风险很大。
患者接受了医生手术的建议,但提出可否用微创进行手术的提议。接下患者提出的“难题”后,也细细思量了一番。根据经验判断,肿块很可能是良性的,因此倾向为其保留脾脏。“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在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脾脏切除的人的免疫力只相当于14岁以下的小孩,很可能连一场小流感都无法抵挡。”
过去,肝胆外科做过不少脾脏手术,有开放式部分切除脾脏和腹腔镜下全部切除脾脏的,偏偏没有做过腹腔镜下部分切除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脾脏的质地就像果冻,稍有不慎就会破裂,而且它也是全身最难止血的器官。
腹腔镜下部分切除脾脏,无疑是管中窥豹。如何仔细地绕过血管,避免脾脏破裂,除了依靠视觉外,还要借助手术者丰富的经验,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之举。考虑再三后,制定了完整的手术方案,包括脾脏破裂后如何进行自体移植,并反复与患者进行了沟通。
4月25日下午,在患者的腹部开了三个2-3厘米的小切口,借助腹腔镜进入腹部切除肿块。为了降低出血的风险,术中用血管夹将脾动脉阻断。“阻断一般只能进行30分钟,时间太长会有坏死或梗阻的风险。”除了肿块外,手术中还切掉了1厘米左右的脾脏,术中几乎没有出血。
切下的肿块被第一时间送到了病理科进行冰冻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是良性的。但为了进一步确定病理,还需要进行免疫组化检验,检验结果让患者“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患上的是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这种罕见的脾非肿瘤性血管增生病变,病理学界从2004年确认这种疾病以来,全球报道不超过200例,这例病例是深圳报告的第5例。喜的是良性病变,切除后即可治愈。
病理科副主任医师成志强告诉记者,过去这种疾病往往被误诊为血管瘤、错构瘤或者炎性假瘤,而且由于无法明确判断良性与恶性,医生往往只能将脾脏完全切除。“2012年,我们科在深圳报告了首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后,截至目前的5例都是由我们报告的,通过连续进行了多年随访,明确了这种疾病的良好预后,也为外科医生的保脾手术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