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有两个:世界卫生组织(WHO)1996年对骨质疏松症的定义为: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彭松林
美国国立卫生院(NIH)2001年对骨质疏松症的重新进行定义: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新的定义强调了骨强度的概念,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围绝经期妇女(48-52岁)、绝经后女性(>52岁)和老年男性(>65岁)。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一般我们所说的骨质疏松症多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即在衰老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加,骨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骨质中的钙逐渐流失,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细结构被破坏,结果使骨的脆性增加,很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随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73亿,约有9千万人患骨质疏松症,约2亿人存在骨量低下。骨质疏松症比人类两大杀手-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更可怕,因为后者只发生在少数人群,而前者将潜在于全人类、潜在于人的一生的各个年龄段,影响人类的寿命、健康和生命质量。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对骨质疏松症还存在着误解,认为人年纪大了,驼背、弯腰甚至跌跤后骨折都是不可抗拒的正常生理表现,这也是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隐性杀手"的原因。而实际上,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病,是一种完全可以避免发生或者是发生后完全可以得到控制的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