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脏代谢风险国际协会(ICCR)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学者们提出肥胖症是引发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多项干预性研究发现,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采用健康饮食,避免过度饮用含糖甜味饮料,可以减少肥胖症,并大幅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问:如今,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含糖饮料(即软饮料),甚至有的人天天都喝。含糖饮料的含糖量有多高?如果过多摄入含糖饮料,造成肥胖的概率是多少?
答:含糖饮料,即使是小罐的可口可乐,也有10茶匙的糖。如果换成一瓶可口可乐,则有大半碗糖。但是,很多人在喝饮料时不感觉有这么多糖。
我们可以算一算,一小罐含糖饮料有150千卡能量(627千焦),若以运动锻炼来消耗150千卡能量,走路至少要半个多小时;若一天喝几罐含糖饮料,就有几百甚至上千卡能量,再加上平时的膳食,能量就大大超标了。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不加强锻炼,不减少其他能量的摄入,体重很快就会增加,甚至出现肥胖。已经证实,含糖饮料与肥胖存在关联性。青少年每天喝一罐含糖苏打水,肥胖危险度增加约60%;成人经常摄入含糖饮料,同样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
问:含糖饮料摄入过多,是不是又成了导致糖尿病的“跳板”?
答:是的。针对2型糖尿病,美国做了一个研究,与不喝含糖饮料的人相比,经常喝含糖饮料会明显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新加坡追踪10-15年的研究也发现,每天摄入1-2份含糖饮料,将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约25%。很多人每天饮用2-3份含糖饮料,这将大大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所以说,喝含糖饮料导致肥胖发病率增加,而肥胖又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此外,含糖饮料中还有一些不好的成分,也会直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问:有人正餐时爱喝含糖饮料,感觉越喝胃口越好,食欲大振,这是怎么回事?
答:液体食物不像固体食物具有饱腹感,喝了含糖饮料并没有感觉饱,还是能吃与平时同样多的食物;机体对液体中能量的监督程度不如固态食物那么精确,不知不觉中会吃下很多,容易导致能量超标。此外,甜味饮料能刺激机体对其他甜味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食欲,使人放肆地吃甜味食物,比如点心,这样做不仅从饮料里摄入了很多能量,还从甜点心等食物中获得大量能量。所以说,含糖饮料导致整个就餐环节能量摄入增加。
问:要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该如何做起?
答:现在,美国儿童组织、心脏病协会、糖尿病协会等组织都提倡,要减少含糖饮料摄入,以控制体重,降低发生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痛风的风险。从短期(1~2年)来说,减少含糖饮料摄入可以降低体重,减少肥胖;从长远来说,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孩子都喜欢快餐和饮料。所以,要从孩子做起,从学校做起,从家庭做起,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减少儿童肥胖。要提倡饮用不含糖的饮品,如选择天然没有能量的饮料――水。若有些人觉得水口味太淡,可以添加少量果汁和柠檬汁。实际上,在中国有很多选择,喝茶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茶不含能量。但是,如果像英国、美国人那样喝茶时倒入很多牛奶和糖,那就不利健康了。还有,喝无糖咖啡也不错,可以试试,习惯了就不觉得苦,喝完以后还能感觉到咖啡那原始的醇香。
问:现在含糖饮料广告不少,小孩看了印象深刻,家长有时候不知道如何拒绝孩子喝含糖饮料的要求。请介绍一下国外是如何进行干预的?
答:丹麦、英国、墨西哥等政府已经开始限制不健康的食品做广告,特别是针对儿童的广告。美国纽约最近试图通过一个法律,在电影院等地方不能销售含糖饮料;即使销售也都是小罐的,像可口可乐不能超过450毫升,这样可以降低含糖饮料的销售和摄入。全美中小学还规定,不同年级含糖饮料浓度应不一样。在加拿大魁北克,禁止针对儿童的含糖饮料广告,在中小学内不准设含糖饮料自动售货机。有的还强调,小学生只能喝水。
问:为什么说,摆脱含糖饮料是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最简单的好方法?
答: 减肥和预防糖尿病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人不吃这个那个,会觉得活得“没意思”。但是,不喝含糖饮料就是单一可以改变的行为,比完全改善膳食结构容易做到。
现在,有一些非常简单易懂的指标,可以预测食用这些食品将会产生哪些风险。譬如,薯片,是坏的指标;坚果类、酸奶,是好的指标。无论哪一种加糖饮料,都是坏的指标。含糖饮料摄入越多,造成的健康危险度越高。人不能不喝水,但可以不喝含糖饮料。不喝含糖饮料是最容易改正的坏习惯。坚持不喝含糖饮料就是一个最好的减肥行动,见效快。
相关文章